「我的爸媽一個在台灣,一個在印尼,我兩邊都要顧到,不想選一邊。我希望他們和睦相處,像家人一樣有所聯絡。」民進黨婦女部今(24)日舉辦《尋根》紀錄片首映會,並邀請尋根人中吳俐蒨、余佳銓分享返鄉之旅心得,暢談新住民子女在旅程中經由探索、認識及人際互動,重拾與東南亞生命的連結。首映會也邀請到民進黨立法院「新住民事務聯盟」秘書長李麗芬立委、印尼駐台北經貿代表處新聞部安騰股主任、東南亞尋根之旅計畫評審何景榮博士、台灣越藝協會簡志榮理事長蒞臨參與。
立法委員李麗芬代表聯盟致詞時表示,紀錄片表達的「尋根」帶有非常深刻的親情關懷,新住民子女在旅程中其實是與父母的生命歷程進行對話。尋根不只是二代的自我探索,也是子女透過行動來認識父母親過往足跡。立法院新住民事務聯盟近期針對返國新二代子女校園適應及學習問題,以及108年課綱納入新住民語教學兩項政策進行深入討論,也邀請民間團體提供教育部政策建議,保障新住民子女的學習成長環境。
越南尋根人吳俐蒨分享家鄉芽莊近幾年發展概況,也重新回顧父母的婚姻與遷移,以往擔心顧慮而不敢觸碰父親的內心世界,如今自己覺得更應該體諒父母親的人生抉擇。看見童年居住過的老家已經改建為咖啡廳,與父親友人、幼兒時的保母姊姊深談,除感嘆物換星移之外,「這一次有做到一件很不一樣的事情,我不再為了某個目的才回越南,而是把這裡當成另一個家鄉,以回鄉的心態重新認識芽莊。」
來自屏東的印尼尋根人余佳銓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父母親決定離婚後從此分隔兩地,自己因此被迫快速長大。本次尋根之旅與數年未見的父親相處十多天,了解父親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感受到爸爸心中的愧疚與關愛,進而從多年來的自我懷疑中解放出來。余佳銓也表示,屏東地區有許多東南亞新住民,然而許多二代非常可惜未能傳承父母親的語言文化,自己有幸參與民進黨東南亞尋根計畫,感到自己應扮演台印之間的文化橋樑,因此開設「BeFriend蕉朋友」網路頻道,推廣印尼文學習及印尼文化影片。
同為新住民子女的何景榮博士在座談中表示,新二代在成長過程中常常被詢問認同問題,「你比較喜歡哪一邊?」「你覺得哪一國比較好?」這類疑慮常常困擾著新二代,也壓抑了新二代的發展潛能。但是從歷史發展來看,台灣與美國、瑞士相同,自古以來就是移民社會,除原住民外,這塊土地上大多數人都是移民後代,新二代不是特例。
何景榮博士也強調,移民歷史脈絡下的多元文化是台灣珍貴資產,如同其他族群一樣,新移民後裔探索血緣及文化根源是非常正面的事情,在美國社會是普遍被接受的個人權利。新住民子女在國籍身分上是台灣人,認同這塊土地,但是在文化認同上,我們應該鼓勵二代勇敢探索,而非強加既定框架。
民進黨婦女部蔡宛芬主任回覆提問時表示,與許多新住民子女接觸過程中發現,新二代對於自己的文化根源非常好奇,卻因環境限制而無法自由探索。為幫助新二代化解心中的疑問,保障新住民子女的文化人權,近年來無論政府或民間團體都推出計畫鼓勵新住民子女返鄉,但對象多半針對未成年子女。民進黨重視新住民子女「尋根」的權利,東南亞尋根之旅計畫目的就是希望協助青年新住民二代自主探索,以自由、開放不設限為宗旨,「我們希望透過青年新二代的視野,讓更多國人看見東南亞,因此是由新二代引領我們,而非由大人們去設框架」。
蔡宛芬主任回覆提問時表示,未來將會啟動紀錄片巡迴放映活動,除分享會形式之外也會走入校園,鼓勵尋根人與其他新二代對談,希望觸發更多新住民子女勇敢踏上尋根之路,找尋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