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民進黨堅韌之島國際座談 IPAC創辦人呼籲台灣團結對外 展現參與國際堅定意志
民進黨國際事務部於25日晚間舉行「堅韌之島系列座談:價值外交的全球對話」第四場座談會,以《台灣國際參與的挑戰與機會》為座談主題,邀請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玉潔、台灣運動好事協會創辦人劉柏君與前立法委員林昶佐,另外也特別邀請「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創辦人裴倫德(Luke de Pulford)視訊參與,講者們以專業背景及自身經驗探討台灣的國際參與。現場超過六十位來自台灣及國際公民社會的夥伴、駐台外交官員、專家學者及青年學生等關心台灣國際參與的各國與會者,現場提問踴躍,與講者互動熱絡。
陳玉潔:中國利用法律戰混淆國際視聽壓縮台灣國際空間
中研院研究員陳玉潔表示分享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案,並回顧1971年在2758號決議作成時的背景,真實還原出該決議實際上是在處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並不涉及台灣,但中國卻意圖曲解該決議,並藉此啟動法律戰來試圖阻絕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管道與機會。中國對於聯大2758號決議案的錯誤解讀,也連帶影響了國際組織及國際社會對於台灣定位的立場。陳玉潔表示,IPAC在今年7月底於年會上通過「IPAC聯大第2758號決議各國議會決議範本」,許多參與國的國會紛紛通過反對中國錯誤詮釋2758的決議,顯見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已經成為民主國家間的共識。然而,在國際民主夥伴接二連三為台灣發聲之際,台灣的立法院若無法達成共識,將釋放給國際盟友錯誤的訊息。陳玉潔認為,此時此刻非常關鍵,台灣朝野政黨需要團結反制中國惡意扭曲,向國際社會傳遞台灣人的聲音,捍衛台灣參與國際的正當權利。
裴倫德:台灣國內政黨若不團結對外將釋放錯誤訊息給國際社會
IPAC創辦人裴倫德則表示,台灣正式成為IPAC的會員具相當關鍵的重要性。首先,台灣國內展現出了在有關中國方面的議題,的確是有跨政黨派合作的可能性;其次,也讓台灣有機會對於相關議題的想法與立場能在未來被國際社會所聽見。裴倫德也提出了自己對於台灣如何爭取國際參與的相關策略與想法,認為有些國際社會的成員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因而對於台灣的定位不全然瞭解。因此,裴倫德認為台灣應該要增加國際社會的能見度,讓世界瞭解台灣的處境,同時也要向國際社會強調台海衝突的風險若提高,所影響的層面將擴及全球。另外,裴倫德也認為台灣自身也應要採取積極作為,不僅要深化外交關係與國際民主夥伴持續合作,更要加強內部的團結促成朝野政黨合作,向國際社會傳達一致且堅定的訊息。
劉柏君:人人都是外交官勇敢開拓台灣參與國際的可能性
台灣運動好事協會創辦人、也是台灣首位女性國際棒球裁判的劉柏君則以自身在體育界多年之經驗出發,分享在國際社會中參與體育活動時,所面臨到的許多台灣在國際參與的困境。劉柏君以「體育外交」的精神,多年來持續推動台灣的國際參與,並以女性在體育活動的權益角度來切入探討台灣的國際參與。2017年她受邀赴美參與國務院的「全球運動導師計畫」,進一步深化台灣的運動外交,為台灣的國際參與發掘不同的管道與可能性。除此之外,劉柏君也積極爭取女性在體育界的性別平權,包含保護女性免於遭受性別暴力等權利,提升社會各界對於此些領域的重要性的意識。劉柏君最後也以自身作為穆斯林的一員,未來也將推廣穆斯林文化並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深化更多外交關係,努力以運動為媒介為台灣到世界交朋友。
林昶佐:民主、自由、進步的台灣要成為全球公民社會最好的合作夥伴
前立法委員林昶佐則回顧8年前推動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的經驗。林昶佐表示,當時就主張台灣應以讓國際社會認知中國曲解2758號決議案,致使台灣在參與WHA受到阻礙為訴求核心。林昶佐說,他在立委任內即嘗試以多元管道向國際民主夥伴爭取台灣國際參與的空間與機會,2020年 IPAC 初成立時就全力參與,對外積極建立與各國友台議員的連結,對內致力於遊說各黨加入IPAC。另外,他也分享推動台灣參與開放政府夥伴關係聯盟(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的經驗,對內推動議事公開透明,對外分享台灣開放國會的努力與經驗,很樂見台灣於 2023年參加開放政府夥伴關係峰會OGP SUMMIT ,讓台灣在開放政府的經驗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重視與認同。林昶佐表示,台灣政府與非政府團體要與理念相近的國際公民社會夥伴緊密合作,例如在許多關心人權議題、原住民族政策、性別平權政策、收容難民政策等進步價值的國際組織都可以汲取經驗找到合作機會,為台灣爭取更多國際參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