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7

「尋找太平輪紀錄片徵件尋人啟事」新聞稿


他們在惶恐的黃埔灘頭擠上這艘船的那一刻,
一個流亡者的生命途程就此展開;
當他們在基隆碼頭一腳登上岸,
一個台灣的「外省人」就此誕生了……
 
為瞭解1945-1950年間,大約兩百萬「外省人」因國共內戰愴惶逃難渡海來台的歷史,讓外省人的生命記憶,成為台灣島上所有人民的共同記憶,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與鳳凰衛視合作展開「尋找太平輪」紀錄片拍攝計劃,並於今日公開徵求乘渡「太平輪」來台的相關人、事、物。
 
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與曾搭乘太平輪之乘客司馬秀媛之女、作家張典婉女士,於12月7日十點於基隆港碼頭「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前,獻花追思最後一班太平輪罹難乘客,並共同公開徵件尋人訊息。希望藉由此追思儀式,喚起當初所有曾搭乘「太平輪」渡海來台旅客、罹難者及生還者家屬的共同記憶。
 
1949年1月27日(農曆除夕前一天)夜晚11時,一艘搭載了許多攜帶鉅款財寶的名流富商,由上海啟程前往基隆的「太平輪」(輪船公司負責人為作家蔡康永之父),在舟山群島浙東外海與「廣元輪」對撞,兩船在黑夜暗海中沈沒,超載1500人的「太平輪」,最後僅只有約40名乘客被經過的美國軍鑑救起,其餘人均全數罹難。罹難者的名單,包括刑事專家李昌鈺的父親、南京音樂學院院長吳伯超、海南島受降代表王毅將軍及台灣第一座回教清真寺創建人常子春一家。
 
出生於日本神戶富商之家的司馬秀媛,其女同時也是知名女作家的張典婉憶起當時情形,數度哽咽。她說,當時國共內戰,由上海開往台灣的船,一票難求,她母親則是費盡千辛萬苦才得以以金條換取船票。她並出示她母親當時隨身攜帶的電話簿,上面亦記載著同為「太平輪」乘客,今裕隆集團董事長吳舜文女士的資料。
 
「太平輪」的一頁滄桑,在國共內戰的悲劇下,僅只是大時代裡的小故事,被塵封在許多由大陸來台者的內心深處,但卻是每個外省人心中難以撫平之傷痛。外省人也隨著「太平輪」航向不同的生命路程。
 
民進黨族群事務部認為,不同族群的記憶,應該成為跨族群的共同記憶。只有如此,才能讓所有的台灣人成為「生命共同體」。航渡黑水溝的太平輪正象徵了國共內戰難民潮湧向台灣的那段悲劇歷史。然而,「太平輪」的悲劇傳奇一直流傳至今,但詳細資料卻付之闕如,甚至連輪船真正失事的原因都無法得知。因此,民進黨族群事務部繼推動「聆聽系列」之第一站「認識台灣眷村計畫」後,展開尋找太平輪的紀錄片拍攝計畫,希望經由「太平輪」的影像故事,讓大家見證這段所有島上的台灣人所應該有的歷史記憶。
 
※徵稿尋人活動請與「尋找太平輪計劃」專案小組薛小姐聯絡,電話:23826655#501。傳真:238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