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8
蔡英文主席對嗆聲及圍城行動的總結
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今(8)日總結圍城行動的意義如下:
前天在街頭,能有十萬人在上班日參與圍城遊行,請假來的上班族、家庭主婦、藍領和白領、年輕人和老人,代表台灣人民在主權議題上的堅持跨越了所有社會界線,足以讓執政者認知到主權議題最終必須以民意為依歸,這是所有參與者的驕傲。民進黨也要在此感謝台灣團結聯盟、本土社團、社會團體與各界,在這次抗議行動的充分合作與參與。這是屬於人民的勝利。
從陳雲林來台開始,各種自發性嗆聲活動此起彼落,從圓山飯店、國賓飯店到晶華酒店,每一個陳雲林到場的場合,許多民眾基於維護台灣主權與民主自由的價值,為了要讓中國和國際社會看到台灣人民不同的主張,絕大多數的參與民眾,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嗆聲或者圍堵,展現了台灣人民愛台灣、護台灣的決心和意志,我們也要深深感佩與感謝。
一、 行動的意義
(一) 政治上的意義:本黨舉辦的圍城行動與民眾自發性的抗議行動,讓中國認識到,兩岸關係絕對不是搞定馬英九或國民黨就足夠,更重要的是台灣人的民意;馬政府也應該理解,人民對他的兩岸政策毫無共識。
(二) 主權上的意義:人民的力量,迫使馬英九在與陳雲林見面之前,必須重申「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民決定」的政治承諾,也讓中國企圖利用馬陳會矮化台灣主權的計畫破局。最應該捍衛主權的總統卻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把台灣的主權支撐起來,總統愧對人民的期許。
(三) 國際上的意義:人民的行動對國際媒體送出強烈的訊息,就是非常多的台灣人民並不歡迎陳雲林的來訪,也對於馬政府過度傾中的態度強烈疑慮;沒有讓國民黨列隊歡迎、儀式與晚宴和樂融融的假象,成為報導基調。
二、 人權與主權密不可分
這次遊行,從「主權」議題擴張到「人權」議題,是一個意外,但也終於讓人民更深刻瞭解現在統治者的戒嚴心態與威權本質。馬政府讓我們體會到,「主權」與「人權」兩個議題其實不可分割,如果馬英九可以在陳雲林來訪時限制言論自由與人權,不准抗議反對,那我們怎麼能夠相信,當中國真的要拿走台灣主權時,他會讓2300萬人民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三、 集會遊行衝突的檢討
830、1025遊行,並沒有發生大規模警民衝突,嗆陳雲林的抗議卻有,差別在於從陳雲林抵台後的過當保護、警察暴力、及執法時侵犯人權,引發廣大的民怨。馬政府把「保護陳雲林安全」擴張執行為「保障陳雲林看不到抗議」,才是衝突的主因。
1103-1106參與抗爭的團體與個人,來自四面八方,警察侵犯人權的處理,又將這股怨氣擴大。執政者必須知道,這不是在野黨與執政黨的對峙,而是人民對政府的對抗。那些試圖扣民進黨暴力帽子的說法,是在模糊焦點,也完全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
這次對陳雲林的抗爭,超越了集會遊行是否合法的層面。馬政府對抗議群眾的處理,不應該用警察,而是用態度。如果馬政府公開對侵犯人權的事件道歉並嚴懲失職者、並且正式要求中國承認台灣的主權與自決,群眾自然不必繼續抗爭。
四、 我們的呼籲
(一) 馬政府必須回應從830、1025到此次嗆聲和圍城中所展現的民意,馬政府必須了解,台灣人民對於台灣主權和自由民主的看法,和馬政府的思維有巨大的落差,台灣人民所擔心的是,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由民主一點一滴地流失,台灣的國家主權一夕之間被掏空,人民因為有這樣的擔心和憤怒,才會走上街頭,馬政府對於這一點如果沒有深切的體會,那麼未來的衝突也無法止息。
(二)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主權屬於這塊土地上兩千三百萬人民,而台灣的未來必須由兩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這樣的主張是台灣社會的主流共識,也是民進黨長期所堅持的原則,馬英九必須公開宣布放棄「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地區對地區的關係」這樣的說法。
(三) 集遊法修改是民間團體的要求,也是此次學運的重要訴求,我們要求馬政府必須做出修法的承諾和具體的作為,並從保護集會遊行權利的角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而此次抗議行動中看到的警方濫權、人權倒退的情況,國安單位和警方必須徹底檢討並向社會交代。
(四) 兩岸之間的任何協議必須由人民、國會和媒體來監督,涉及主權問題,更應該經過公民投票。國共平台的存在,形成巨大的黑箱,馬政府應該要求國民黨停止國共平台的運作。
(五) 國民黨在國會中的一黨獨大,同時不尊重在野黨發聲空間的做法,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我們要再次呼籲國民黨敞開心胸,放棄「整碗捧去」的反民主做法,誠實面對台灣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