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6
「大三通」缺配套台灣恐因此經濟邊陲化、附庸化
今逢兩岸「大三通」的第二天,民主進步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今(16)日轉述蔡英文主席談話表示,「大三通」為兩岸交流帶來方便,但也帶來風險,未來我們不僅要從主權層面監督,更要從經濟層面觀察,兩岸之間是否因此產生不對稱的交流,甚至台灣經濟會不會因此而邊陲化、附庸化,都是未來民進黨的監督重點。
鄭文燦主任指出,兩岸經貿交流缺乏監督與配套,這樣的交流是不對等的,並不如同馬政府所宣稱的全面看好。事實上,缺乏配套的兩岸交流造成很多受害者,像是農民,台灣農產商標在中國被冒用登記外,中國的低價農產品也有可能傾銷台灣,甚至連歐洲、美國、日本市場也有可能被中國的農產品搶去;我們原有的農業栽培技術、種苗與人才,也有外流至中國的可能。中國近來推動海峽西岸的經濟特區,設置許多農業園區來招商,如此長久將造成台灣農業流向中國,農業交流對於台灣未必是有利的。
衝擊台灣勞工的部分更是如此,鄭文燦主任認為,產業西移的效應,造成許多勞工失業,不只是傳統產業,高科技產業也有相同的問題。資本可以自由流動,勞工卻無法自由流動,造成本地勞工實質薪資成長率下降,兩岸交流後,各行各業的勞工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在地的傳統產業,像是雲林的毛巾業、台中縣的皮箱業、彰化的棉襪業等;產業一旦外移,競爭優勢就會大量流失,造成地區性的失業問題。
鄭文燦主任進一步指出,像海運、航空業者也面對競爭的危機。中國在沿海大量興建港口,空運業也是蓬勃發展。這次海空協議,海運不包括內陸航權、空運則不包括第五航權,我們航空業者可能的優勢,因此不斷流失。特別是台灣的海運曾經是全世界海運的龍頭,未來中國海運業者恐藉著港口優勢,輕易取代海運龍頭的地位。
鄭文燦主任強調,目前馬政府宣稱中國觀光客一天三千人,事實上是畫大餅,中國的一條龍政策,觀光利益也未必全數回到台灣,台灣並未得到開放大陸觀光客的預期效益。而大陸台商在中國也面臨到寒冬,包括勞動合同法、經營成本提高、出口轉趨衰弱的問題,台商是否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好處,事實上是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