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8
「台灣無可迴避的挑戰」系列座談會-全球化下台灣經濟發展新策略 蔡主席致詞全文
今天這場有關國家經濟發展策略的座談會,是我們十年政綱與社會對話系列的第四場,也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場。沒有公開的,財政與中央/地方權責劃分(地方財政治主權),農村/鄉村經濟的再造與重新定義。因為經濟、產業、就業這些課題,攸關人民的生活,也牽動社會的信心。台灣過去幾十年,因為經濟發展的成功,強化了國家的實力,也帶來富裕的生活;但是現在,外在和內部的情勢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策略調整,甚至價值路線,都面臨了新的挑戰和抉擇。
我們面臨的第一個選擇是:經濟成長還是不是我們唯一的發展目標?
在過去所得低、物質匱乏的那個年代,經濟和生產的成長的確是改善生活的有效手段;但是經濟掛帥的發展策略,產生了很多社會成本,被破壞的生活環境、被犧牲的勞工權益、和日益擴大的城鄉差距等等,讓我們瞭解到,帳面所得的提升不等於生活品質的提升。同時,上一代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其實是由這一代來付出代價,已經造成了嚴重的「世代不正義」。在新的情勢下,台灣必須重新檢視過去的路線。
第二個面臨的選擇是:經濟競爭力是來自於降低成本?還是科技創新?
雖然沒有人會反對產業升級,但是這個社會還是沒有戒掉傳統的經濟思維,總是把壓低工資及福利、外勞與基本工資脫勾、租稅減免、和關稅優惠視為萬靈丹。這不但拖延了升級的速度,也無法創造人民穩定並優質的生活。台灣已經是經濟成熟的國家,屬於創新導向的經濟體,如果政府還以上個世紀的思維做為發展策略,放縱產業耽溺在節省成本,而不是研發創新,我們的競爭力將會無比快速地流失。
第三個選擇則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究竟是GDP的成長?還是就業的提升?
過去台灣受到鼓勵的,是能增進出口創造外匯的產業,這些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足以支撐九成家庭的溫飽,政府只需要扶持一成的家庭。但現在全球化的經濟結構下,企業家和資本快速地全球流動,它的確帶來了更多的財富,但是卻集中分配在前1/3的家庭,而剩餘的2/3,一半僅能維持原狀,另一半則成為全球化之下的輸家。這2/3的人,沒有能力隨著全球化在世界四處流動,他們的實質所得停止成長、衰退,甚至失去工作,導致貧富差距急遽地擴大。
以往政府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因為企業的資本可以輕易地離開台灣,去創造其他國家的就業機會;留下來的人,將是政府的責任。所以除非政府有無止盡的資源,可以慷慨地用社會福利把所有掉下來的人都接住,否則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應該是創造實質的工作機會,而不是持續把資源用在那些全球化的贏家身上。
談到政府創造工作機會,讓我想到一年多前金融海嘯來臨時,民進黨不斷呼籲馬政府,不要將政府資源浪擲在沒有意義的短期工作上,創造假性的就業,而應該要針對社會的真正需求,例如社會照顧體系(至少10萬個就業機會)和環境保育(數萬個就業機會,而且在山林保育的就業機會將可與原住民的守護家園的使命互相結合。)等面向,創造可長可久的工作機會;但是非常遺憾,馬政府沒有聽進去。因此最近我們看到,社工體系因為人力不足,沒能及時阻止弱勢者自殺的事件,也看到大自然的反撲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只因為我們沒有人力做好維護的工作。
這些傳統上,非製造業生產的部門,常常被忽略他們在經濟上的意義,甚至被認為是政府部門的工作,而受到政府預算及人事編制的影響。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品質極差,而且極端不足的公共服務。但是如果我們重新定義這些需求在經濟上的意義,予以產業化,但不全然的私有化;他們將釋出無限的能量,提供數以萬計,甚至於十萬計的、真正的、實質的工作機會。這些工作機會不只限於非技術或低技術的白領或藍領階級,他們也涵蓋專業及高階技術人員的工作機會。
創造這些就業機會,須要政府投入建構一個全面性的服務傳輸系統,這是一件耗時、費力的工程,但是政府無可迴避的責任。現在的國民黨政府,事事講求短期的、政治的效果,而不肯著力在長遠的、有實實在在經濟意義的工作。如只談ECFA,不談產業調整、就業機會與貧富差距;只談長照保險,不談長照傳輸體系的建構,這個政府在浪費我們的時間,浪費國家的預算,更正在讓國家的基石及生命力在流失。
創造就業、公平分配、科技創新,都不是新鮮的概念,但關鍵在於政府是否體認它的重要,以及有沒有實踐的策略。今天的研討會,陳博志教授會告訴我們經濟成長不是國家唯一的目標,何美玥前部長會談到如何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劉進興教授會說明以就業為核心的發展策略,施俊吉教授會指出台灣的經濟方向必須放眼世界。這些誠摯的建言,我們已經說了兩年,希望馬政府能拋開狹隘的經濟思維,用心聆聽;也不妨把這些建言,當成是民進黨對馬總統就職兩週年的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