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9

張景森:解決公共住宅問題,要有正確政策、決心與行動力


針對馬政府質疑民進黨十年政綱中所主張的都會區公共出租住宅存量10%的目標太高,以及土地、資金及人力不足等問題,民進黨今(19)日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召開記者會表示,若能透過政府推動公辦都市更新計畫,以「多元取得」的方式取得公共住宅,並不會產生馬政府所謂的4兆資金問題,他並重申都市計劃、都市更新及公共住宅的三合一思考就是和國民黨合宜住宅方案最大不同之處。

張景森認為,一個國家如果連處於最底層1/10的國民,都不曾用心思考如何解決他們的居住問題,這個國家存在的價值就值得懷疑。張景森說,與其懷疑,不如先肯定這個的方向,再來思考如何落實。馬政府聲稱公共住宅計畫約需經費達4兆,並提出錢從哪裡來等問題,是「老大腐朽」的執政黨典型回應方式。他說,一個有責任感的執政黨,不應該先質疑在野黨的主張,而是試著自己去探索問題;其他先進國家,政府直接或間接擁有的公共住宅比例,香港及新加坡都超過6成,歐洲國家都超過3成以上,但卻沒有因為擔心資金不足而不實行。

張景森指出,國外的這些計畫並不是十年、八年努力的結果,大部分是戰後幾十年的努力。雖然台灣已失去機會,無法像先進國家一樣,在都市發展成長的過程中,有計劃的取得公共住宅,但若依民進黨所提出的住宅政策來進行,仍有機會導向正確的方向。他並重申,若國民黨從蔣經國時代推動的政策方向沒有走錯,沒有把公共興建的住宅賤價廉售,其實現在政府也已經擁有40多萬戶的公共住宅。

張景森表示,蔡主席昨天已說明民進黨的住宅政策和國民黨的差別,民進黨的思考主要是針對都市計劃、都市更新、公共住宅三合一思考,不像馬政府只知繼續過去的錯誤政策,忙著到龜山、淡水找地,興建集中式、標籤化的公共住宅,再賤價賣掉,如此很快就會彈盡援絕,也才有所謂4兆資金的問題。他認為,就因為有資金問題,最終也會不了了之,杯水車薪,象徵性、急就章蓋個幾千戶。

此外,就如何取得土地,張景森表示,這次所想的辦法與傳統作法不同,他認為有新的機會,但必須下決心。因台北都會區30年以上的老房子已經超過40%以上,未來十年即將面臨全面老化更新的問題,政府必須面對這個龐大的更新需要,讓政府積極介入更新過程中,有計劃的去同步實施都市更新改造及取得公共住宅。

張景森強調,我們的主張很清楚,主要是透過政府推動大面積公辦都市更新,以「多元取得」的方式取得公共住宅。他再舉昨日已說明的三個方法,說明土地及資金的來源。首先,政府已經擁有的大量公地參與更新,可以取得大量公共住宅。這個方法,政府只要提供土地,並不需要資金,政府需要的只是政策、決心及行動力。其次,捷運或重大建設時一併辦理土地開發,政府既然投入捷運及公共建設龐大經費,取得土地增值利益的一部分歸公,是天經地義的事,以這部分利益作價來取得公共住宅用地及經費,可以取得大量的公共住宅,這是香港及新加坡的做法,這個方法政府不需要額外的公共住宅資金投入,政府需要的只是政策、決心及行動力。

最後,就是將來推動都市更新時,適度放寬容積,並將容積獎勵部分歸公。政府只要制定法規,將現在無償送給建商的容積一部分歸給政府,就可以獲得數量相當龐大的容積,政府可以用容積作價取得公共住宅,政府一毛錢也不必出。對此,張景森強調,單單以這項來估計,假設現行台北都會區四五層樓更新獎勵放寬容積一倍,其中新增容積一半歸政府,那麼大台北都市更新三分之一時,政府就已經可以取得10%的公共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