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6

賴怡忠:解決兩岸經貿失序問題是當務之急


 
 
民進黨中國部主任賴怡忠16日表示,兩岸經貿從2002年開始大幅成長,去年更創台灣進出口新高比率,一般所謂民進黨反對兩岸交流的說法,根本經不起事實的檢證,而當務之急在於處理兩岸經貿失序的問題。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則樂觀評估認為,今年7月之前應該是兩岸進行協商的機會之窗。
 
民進黨中國部16日下午邀請產官學專家,除童振源之外,還包括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淡大陸研所教授張五岳,舉行「2007兩岸經貿交流展望座談會」,主持人賴怡忠強調,當前兩岸經貿現象已經與九十年代以台商投資帶動的交流十分不同,兩岸也都成為世貿組織的會員。而隨著兩岸經濟互動的密切,經貿領域也成為兩岸關係爭議的來源。因此現在要處理的,是如何建構一個符合市場秩序的兩岸經貿互動問題。
 
童振源指出,目前台灣希望優先推動與中國協商的議題包括:台灣對中國農產品輸出問題、兩岸貨幣清算協議、兩岸金融監理機制、兩岸智慧財產權保障、兩岸司法互助、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台商投資保障等議題。
 
童振源表示,台灣早在2004年就已向中國提出18項協商議題,但是,中國的回應始終非常消極,甚至設置政治障礙,直到2005年3月中國才對春節包機開始有協商的意願。他強調,當前,政府希望兩岸儘速達成觀光與包機議題的協商,愈快愈好。
 
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則指出,觀察2006年台商的對中國投資情況,發現實際到位投資減少、台商再投資比例下降的現象。加上中國勞工成本增加、水電基礎設施供應不穩定、環保要求趨嚴、台灣出口品在中國市場也面臨韓、東協競爭等因素,造成台商投資中國日益保守。
 
龔明鑫認為,台灣出口品在國際市場競爭與分工上,已經逐漸找到競爭定位。而投資中國高科技也不完全能獲利,如晶圓廠的投資利得不如台灣,這都與中國缺乏必要的生產管理技術等因素有關。由於國內持續創新與差異化分工的努力下,台灣在先進國家出口品被中國取代的比例已轉為下降,換句話說,台商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已經不再依靠低成本,而能透過創新以取得差異化的利基出現。
 
淡大陸研所教授張五岳則表示,未來兩岸經貿關係想要進一步開展與正常化,攸關雙方公權力所授權的協商已成為關鍵最為重要關鍵因素。簡言之,兩岸如果不進行協商並取得成果,兩岸經貿很難進一步開展更遑論什麼正常化。
 
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則表示,由於中國將積極研究逐步擴大臺灣服務業進入大陸的地域和範圍,比照CEPA的做法,降低臺灣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准入門檻。未來,台灣資訊服務業、半導體設計、物流、分銷、個體工商戶、專業資格認證、商標代理、專利代理、醫療、會計、管理諮詢、旅遊、銀行、增值電信等領域在大陸市場投資可能增加。
 
另一方面,蔡宏明也強調,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及大陸產品進口的增加,2007年兩岸反傾銷、產品原產地、標示、食品安全、商標註冊、以及類似大閘蟹衛生檢疫等貿易紛爭將增加,如何透過協商,建立兼顧WTO規範與兩岸互動需要的處理機制,是兩岸必須面對的問題。特別是最引人關注的禽流感病疫的蔓延與影響巨大,迫切需要國際上以及地區之間的合作。
 
賴怡忠最後在結論中表示,今日的兩岸經貿問題遠比過去複雜,不僅過去的產業鏈分工概念在今天不一定能完全適用,同時兩岸經貿交流也不能簡化為是否擴大台灣對中投資的問題,中國的經濟體質以及是否遵守市場秩序,包括對台灣勞動階層的影響,更是問題的癥結之一。這使得處理兩岸目前經貿失序問題成為當務之急,而中國有無與台灣協商的意願更是關鍵所在。賴怡忠也提醒中國,現在處理藏匿在中國的台灣經濟犯的態度,將會是民進黨觀察北京政府對台有無善意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