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6
落實校園民主 讓學生決定高等教育的未來
由民主進步黨青年發展部舉辦的「青年議會校園場」第二場大學場,今(26)日於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展開,會中討論高等教育中的各面向的問題,包括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課程內涵與產學落差、校園自治與社會參與以及學費學貸與打工等議題,會中也邀請立法委員鄭麗君辦公室研究員游毅然和與會青年討論政策議題。
在高等教育資源分配部分,除過去大家花了許多時間討論五年五百億的問題外,在場的青年更提出了校園內部的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多位青年認為,過去校園資源分配、執行的方式,較少被討論到,但這反而可能是高等教育資源浪費以及教學成效不張的根本原因。對此,有與會者認為,現在大學校園的「教授治校」觀念已經是20年前的產物,或許可以參考國外董事會的概念,引進專業校園管理制度,改善校內的決策模式,進而使校園資源分配更有效率。此外,也有青年認為,校方甚至應明訂經費名目、公布學生學習的辦學資訊,以利追蹤學校的辦學績效。在通識教育改革部分,也應該要向下扎根,並應避免偏重在技術層面,而需注重公民素養的養成。
談到課程內涵與產學落差,與會同學認為學校本來就不只是職業訓練所,學校跟產業有不同的責任,校園應提供多元刺激,讓學生自我探索。與會同學也提到,技職體系在公眾議題討論的過程中容易遭受到忽視,對此,游毅然研究員回應,政府在十二年國教中,即忽略技職教育,由此可見這不只是高等教育的問題,從國中生高中的性向分流就應該要開始處理。在小組結論部分,同學認為,教授或老師可成為監督產業實習的第三方。另外,能夠提供實習計劃多半為大公司,政府應挹注資源在中小企業及新創企業,提供更多機會給學生,並推動學校生涯輔導機制的法制化。
而在討論到學貸、學費與打工的主題上,從私立大學畢業的與會者表示,身邊有許多同學平日需要打工來供應日常花費,而在畢業就後得背負近五十萬的學貸,同學們也提到,大家在校園內學習到的技能是為了貢獻於日後工作的企業,在這樣的思維中,企業是否也應該要負擔學生在校園內的成本?日前德國宣布大學零學費,我們是否也該去思考將教育作為公共資源的意義?與會同學為此擬定了短、中、長期的計畫。短期應達成公私立平衡,讓私立學校的學費能降低到公立學校的水準;中期應平均降低高教費用;最後希望能達成零學費的目標,並且在過程中學校應增加補助金的名額,亦應將研究及教學助理視為「勞工」,納入勞動權益等相關保障,將勞動觀念落實入實習的範疇。
在校園自治與社會參與部分,許多參與過校園自治的同學表示,應鬆綁《大學法施行細則26條》關於學生會費的規定,讓學生會能有更多的資源。而許多學生自治組織現已發展成活動性質濃厚的社團,該如何更關注學權是需要大家集思廣益的。在參與校園決策的部分,在場同學多認為應該要調整各項會議中學生代表的比例,將原訂的十分之一修改到三分之一,提升學生參與校務政策的決策空間。並且,也要明確將學校與學生自治組織的關係法制化,以及讓學生參與學生自治可抵免學分等,讓學生自治組織有更多的能力保障學生權益。
最後,民進黨青年部主任傅偉哲認為,校園內資源分配以及學生參與校務政策的問題應被重視,過去學校多指責學生參與率過低,但這樣的說法完全本末倒置,正因為學校不願提供更多的空間讓同學參與決策,使得學生對於校內事務的政治效能感低落,甚至校方決策缺乏學生的意見。傅主任表示,大學作為社會與校園的中繼站,唯有透過校園民主的深化,進而影響校園資源的分配,並帶動學生參與,才能使同學培養成為公民的能力。鄭麗君委員辦公室游毅然研究員表示,鄭委員辦公室目前也正在研擬《學生權益專章》的修訂,希望能夠讓學生權益的保障法制化。在最後行動發想的部分,有同學認為需要推動學生自治相關原則的法制化,有同學希望能將學權的觀念藉由聊天等輕鬆的方式推廣給其他學生。但最重要的,學生、校方、政府應持續積極關注及監督各式學生議題,才是保障學生權利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