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副總統候選人陳建仁今(6)日下午參加由全國40所大專校院學生會組織所共同舉辦的「2016總統大選青年對談」,討論現今年輕人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陳建仁首先就高等教育的本質進行申論。陳建仁表示,談到台灣的高等教育,是學生自我投資,還是國家對於學生自我理想追求的義務?他認為,在現有大學教學制度中,是兩者併行,民進黨對於大學教育維持的一個態度,是政府要適度介入大學的教育,提供足夠的協助。陳建仁說,在民進黨的政策當中,以往做的很多事情,是提高大學的品質,保障弱勢族群進大學,以及保障受教育機會的均等,民進黨未來也會繼續進行這個方向。
對於大家談到高等教育無法進行重分配的問題,陳建仁指出,經濟弱勢的孩子往往不能進入補助多、學費低的公立學校,民進黨於2006推出繁星計劃,讓偏鄉學生進入頂尖、教學卓越大學,未來民進黨執政,還是會推動這個計劃。陳建仁強調,會請公立大學,按照學生家庭狀況、社會經濟地位、生活的條件、在地就學的條件,提高經濟弱勢的學生進入到高等大學的機會,讓弱勢家庭子弟可以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有關大學過剩的問題,陳建仁則指出,這幾年由於少子化,有些大學面臨退場機制,但是現在的政府根本什麼都沒有做,去年已經有幾家大學退場,然後學生權益沒有被保障,老師的權益也沒有被保障。對於未來的退場機制,民進黨的立場是,不輕言退場,我們要整合資源,讓每一所大學按照特色、專長盡可能進行整併,這樣才能保障學生權益。
陳建仁指出,5年500億實際上是達到它的階段性任務,使很多研究大學有儀器設備、硬體建設,未來大學資源分配,應該按照大學的特色、教學課程去分配,而不是只有專注在尖端研究的進行,這樣才能讓全台灣的大學都各具有特色。
對於學生提問關於學費調整的看法。陳建仁表示,大學學費調整實際上是要看經濟成長及國民所得狀況,現在台灣薪資退回15年前,大家生活都很辛苦,在未來幾年內學費調漲空間應該不大,但是如果學費調漲空間不大,可是學校的教學儀器設備需要增加,那要怎麼辦呢?陳建仁指出,政府應該要有適當的補助措施,而這個補助措施應該按照大學特色來補助,有些大學是做尖端的研究、有些是跟整個社區結合在一起的大學,有些是專業性的大學,按照大學特色給予不同的補助,使這個學校在教學及學生實習上得到很好的照顧,才是最好的辦法。
而對大學退場的問題,陳建仁說,實際上少子化以後一定會有學生越來越少問題,但是碰到少子化以後,學校並不一定要退場,很重要的,它怎麼樣轉型、它怎麼樣整併是很重要的,要按照它的特色、還有它在地產業的狀況,如果能兼顧到在地產業狀況和整個社區整合在一起,其實學生也有很多產學合作實習的機會,學生也有很好的就業機會,未來畢業後也可以服務社區,整個整合在一起才是大學未來應該要轉型、或整頓整併之方法。
對學生提及大學法人化問題,陳建仁指出,尖端大學未來經費分配實際上並不需要每個大學都進行很尖端的研究,每一個大學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能夠有它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在各行各業得到充分發展他的才能,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傳奇。
陳建仁表示,盲目追求論文產量、專求大學排名是不好的。陳建仁說,自己曾接受德國基金會邀請去參加論文計量國際研討會,當時35位國際學者經過三天密集討論之後發現論文計量對老師個人教學績效評估或決定哪個人要得教學獎項,或決定研究經費補助,甚至用來評鑑大學好壞都不是很好指標。他表示,追求論文數目實際上不是好的現象,應該要避免。
另外,陳建仁也對於五年五百億經費補充看法,他指出,五年五百億也確實充實了這些頂尖大學的硬體儀器設備,對招募計畫和研究計畫都有很多挹注。但他也表示,研究目的不是為了論文,研究得目的是為了要了解大自然的奧妙,是對人類福祉有所增進。
陳建仁指出,這件事情可以從台灣過去的研究看到,像是蛇毒的研究。另外,台灣許多研究像烏腳病,不只有在地的價值,使得全世界的人都要來學習台灣,讓全世界的人都認為台灣的研究很好。他強調,未來的研究應該要根據本地特性,以最尖端科技的方法,來做出全世界人類都會引用的論文,也就是為人類的學術有貢獻,對人類的福祉有貢獻。
陳建仁也對師生比議題補充說明,他表示,師生比問題也要按照學校特色來看,有些學校是專業學校有些學校是一些綜合的學校,按照科系的不同按照教學內容的不同有不一樣的師生比。陳建仁舉例說明,醫學系的教育需要一個對一個的教育看診病人,音樂系老師教育學生怎麼彈鋼琴,師生比應該要是不一樣的,但是教育部卻做出了一套制服,希望每個學校每個科系都穿一樣的制服,科系的發展沒辦法獨立自主,按照自己的發展去做,所以相信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陳建仁認為,未來應按照科系學校的特性去決定師生比。在學術的立場上,使的學生有好好的學習,實際上有哪些學校要做教學、哪些要做專業性,也是要按照學校特性使每個學生達到量才適性。
現場主持人針對生師比太高的問題追問陳建仁,是否需要增聘教師來達到所謂研究或教學的品質。關於資金的挹注的方面的話,有沒有什麼樣的具體的做法?陳建仁則表示,實際上師生比的問題,確實是每個大學在經營,發展特色,以及教育學生裡面,所要考量的問題。他強調,不同的大學,應該有不同的師生比。他以研究大學為例,強調學術研究的重要性,認為研究的成果不只是嘉惠於台灣這塊土地,而且會嘉惠全人類。他強調,大學不能不做學術研究,但是學術研究一定要聚焦在對人類福祉有貢獻的部分,再增加這一個部分的師生比。
陳建仁指出,他在國科會服務的時候,就開始了千里馬的計畫,讓國內研究室的學生,可以到國外的研究室交換一年,去學習新的知識再回來。他舉這樣的例子表示,增加學校老師的數目,可經過這些合聘、或者是兼任方式來增加,是增加師生比很好的做法。
針對主持人提到經費補助的問題。陳建仁表示,實際上對大學的補助,是要看大學的特色,研究大學有研究大學的特色,其他大學有其他大學的特色,專業大學有專業大學的特色,如果教育部還是用一套制度來進行這些補助的話,沒有辦法達到各行各業各類大學都能夠蓬勃發展的目標。
陳建仁表示,在整個國家教育當中,大學教育應該是博雅教育、通識教育,他認為大學的教育也應該要有職業輔導儲聘的功能,讓學生能夠了解國家的需要,社區的需要,以及其他需要弱勢照顧的人在哪裡,從這個方式來做各式各樣實習的補助,教材的補助以及設備的補助,才能夠讓社會發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