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7
紀念反侵略 反殖民的「七七抗戰」和平紀念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軍隊在北平肇發事端,中國人民由此展開了長達八年的艱困抗日作戰。
中國人民在「七七抗戰」中為保衛家園壯烈犧牲,在極端艱困中堅持自由人的尊嚴,我們認為這是一場反對侵略、併吞的抗爭,也體現了人類追求自由、自主的精神。我們對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犧牲和苦難表達由衷的敬意和慰問。
「七七抗戰」的記憶不但是中國人民的民族記憶,也是後來來到台灣的「外省」族群一項關乎尊嚴的重要的歷史記憶。也因為這樣,這個記憶已經成為台灣人民共同記憶的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這是人類反侵略、反戰爭、追求自由的共同記憶的一部份。
我們認為,「七七抗日」在歷史洪流中的重大意義,是它和整個二次大戰的全球苦難經驗一樣,讓我們認識發動戰爭的罪惡,堅定了包括交戰國雙方和被脅迫的殖民地人民如台灣人民在內,全體人類共同維持世界和平的決心。所以,七七抗戰的記憶是反侵略、反併吞的記憶,而不是作為仇恨的記憶;七七抗戰的精神是追求自由、維持和平的精神,而不是作為報復的精神。它更不應成為獨裁政權煽動仇恨意識以維持專政和建構霸權的內政、外交工具!
我們認為,紀念「七七抗日」不應等同於提倡仇日,日本人民也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唯有交戰雙方的下一代基於相互認識與和解,建立真誠的友誼、堅定共同維持和平,才能使戰爭的犧牲者得到安息,讓戰爭的罪惡得到救贖。
台灣人民曾歷經日本五十年高壓殖民統治,從「乙未抗日」到文化運動,台灣先烈先賢也為保衛家園、反抗殖民流下鮮血。但不可否認,日本相對合理化的統治,也讓台灣日據世代的對日記憶充滿著青春歲月的鄉愁情懷。這是殖民地人民的悲情。因此,台灣不同族群間不應因為對日記憶的差距而造成衝突,更不應動輒以「皇民化」、「奴化」、「清國奴」的暴力蔑稱將不同族群的記憶污名化。今年以來陸續發生的「高砂義勇軍紀念碑」、「學務官僚紀念碑」拆遷事件,都顯示某些執政者的記憶暴力現象,也為台灣族群關係蒙上陰影,我們必須再度予以譴責。
「外省」族群的反侵略記憶和「本省」族群的反殖民記憶雖然在不同歷史脈絡下各自建構,但卻都同樣是反併吞、追求自由和平的記憶。政治工作者應追求族群間記憶的商議與和解,而非對立與衝突。更不應以單一族群記憶為政治正確而企圖取代其他族群記憶。我們主張:所有族群的記憶都算數!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第二個甲子展開的元年,我們期盼台灣各族群人民,以及全世界承受戰爭苦難的人民和其後代,都能以尊重、寬容和學習的態度,建立和平的友情,化解戰爭浩劫後的所留下來的一切族群或民族仇恨遺緒。並且共同堅定地、大聲地向所有企圖發動侵略、併吞的霸權說「不」。我們認為這是紀念二次大戰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