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5
民進黨政策論壇系列新聞稿
民進黨中央黨部政策會於五月五日下午假臺大校友會館舉辦「台灣簽訂FTA與國際政經邊緣化之對策」政策論壇,邀請立委、官員、學者及民間團體代表與會討論,包括政策會執行長趙永清、羅正方副執行長、洪奇昌委員、莊碩漢委員、經濟部陳瑞隆次長、國貿局黃志鵬局長以及台經院江啟臣國際事務處長。與會人士針對台灣現階段在區域佈局情勢,貿易狀況以及如何避免台灣經濟在區域競爭、全球競爭被邊緣化的危機等問題進行討論,以促使政府能夠更重視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體系的後續發展,並思考台灣共同加入東協的可能性與策略方案,供未來擬定政策的參考。
有鑑於我國在WTO所發布之「二○○五年世界貿易報告」,進出口排名及競爭力有日趨下降情形,中國一方面積極對台提出政經利益手段,拉攏台灣民眾,另一方面卻在全球區域整合過程中,打壓台灣生存空間,政策論壇因而邀集產、官、學、民意代表及各界集思廣益,設法提出如何有效避開中國打壓,以成功洽簽FTA之策略,避免台灣在國際經濟整合活動中缺席,提升我國廠商競爭力,降低被邊緣化的衝擊,此次論壇與會人士的主要意見摘要如下。
洪奇昌委員在會中表示,台灣洽簽FTA進展不順,導因於中國因素的影響,台灣目前僅和巴拿馬簽有自由貿易協定,與瓜地馬拉將於六月中洽簽,然而和新加坡、美國、紐西蘭及澳洲等國均遭到阻撓。此外,外資對於台灣產業發展雖深具信心,但非經經濟因素干擾之下,其中的兩岸關係發展即有相當關鍵影響,因此認為台灣只有在兩岸關係和緩之下,台灣在國際上才較有發展的空間。會中並他建議台灣應利用自身產業、技術及資金市的優勢,結合「兩岸共構全球產品供應鏈」,利用中國龐大市場,運用兩岸產業上、下游及分工,以達成提升台灣產業優勢之目的。並建議政府應規劃讓海外成功經營台商在台掛牌上市,以有效落實企業「根留台灣」。
莊碩漢委員認為中國對於台灣在政治、經濟及外交打壓不餘遺力,干預台灣簽訂FTA,已違悖WTO精神,而CEPA及福建對台特區計畫的前提都是以「一國兩制」為基礎,是中國統戰策略一慣性,台灣不會接受中國將台灣香港化之企圖。未來台灣與越南和印度經貿關係,將是拓展台灣經貿空間及作為替代投資中國的重要課題,他並認為以緩和兩岸關係作為經貿發展策略,將落入中國將台灣香港化的框架,政府不能不加以注意。
總統府資政吳榮義資政認為,台灣應積極尋求出路,期待兩岸關係緩和是緣木求魚,台灣和中國都已經是WTO成員,然而中國不願意對平等對待台灣,對於和台灣洽簽FTA的國家都積極阻撓,導致他國都不敢和台灣簽訂FTA。此外,他說台灣不必對FTA期待太高,台灣畢竟已經是WTO會員國,在相關架構及規範之下,已有和各國協商與談判的機制。此外,並認為對於兩岸經貿上的過度依賴,一旦中國發生危機,台商安危、經濟安全及維持台灣經濟穩定上,政府反而應多加注意,也是當台灣經貿發展的重要議題。
經濟部陳瑞隆次長認為台灣應利用自身的政、經優勢,繼續推動經貿全球佈局,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反而不利於台灣經貿發展,發展與中南美國家的經貿關係,藉由CAFTA的市場潛力和機會,憑藉其對於美國市場的影響,對於台灣產業及企業的發展反較為有利。
國貿局黃志鵬局長提出,與美國洽簽FTA,重要因素之一,即是獲取美方業界及大企業的支持。而過程中中國因素仍相當關鍵,台灣在與邦交國洽簽FTA時都會遭到干預,更何況是與非邦交國洽簽FTA。他說台灣二○○二年至二○○五年進出口均逐年成長,貿易順差也有所進展,政府將持續透過WTO多邊談判與各國磋商降稅事宜,以利產業佈局。
台經院江啟臣國際事務處長表示FTA之簽訂非純粹經濟問題,而係超越原邦交國關係,因此台灣處處遭到中國阻撓。他說FTA之簽署除了在經濟層面之衝擊外,對於外資、民眾心理及信心上所造成的影響,政府應積極向民眾宣導,注意信心建立並維持台灣政治的穩定,以降低無法簽訂FTA之負面影響。
與會來賓王塗發委員表示,台灣應重視佔全球三分之二的美日歐市場,然而台灣投資中國占對外總投資的七成,根據另一份美國國會報告,台灣投資中國總額高達二千八百億美元,而中國外匯存底八千多億美元中,過半是經由台商貢獻,台灣過度重視中國市場反而會遭到邊緣化,建議政府應尋求越南、印度支持簽訂FTA,藉由其為東協國家成員之一,提升台灣經貿機會與實力。
論壇主席政策會副執行長羅正方提醒,台灣生產結構的因素導致台灣貿易量逐漸下滑的現象值得注意,對於以經貿維生的台灣來說是十分嚴峻,台灣未來應注意經貿過度依賴中國的負面影響,以及強化台灣經貿發展之信心等問題,而資金回流機制及台商回台掛牌上市等問題,將值得大家進一步關注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