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艘名叫「太平輪」從上海開往基隆的船,在半途中撞沈,近千人葬身在冷冽的東海中,永遠也到不了台灣的港岸。這是大時代下一段殘酷的故事,也重演了台灣閩、客族群先祖渡台的宿命。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尋找太平輪」紀錄片目前已拍攝完成,並於今日(4/22)假國賓飯店12樓舉行發表會,與全國民眾一起來回顧這段台灣「外省人」的離散記憶,並重新閱讀這九死一生的移民史。
太平輪的故事象徵著國共戰爭大批難民湧向台灣的歷史。但是關於這段歷史的細節種種,也許不值得大時代的故事一提,「政府播遷來台」,官方說法以寥寥數字一語帶過了多少人的九死一生。「尋找太平輪」小組為了還原這段歷史,從去年11月開始籌拍紀錄片,但是56年前動盪的年代,人命如草芥,有關太平輪之史料付之闕如。加上當年許多搭船來台的人士,成為後來所謂的「外省人」,因此對民主進步黨拍攝此一紀錄片存疑,更增加了尋人拍攝的困難度。
「尋找太平輪」小組在去年12月7日赴基隆舉行太平輪悼念儀式並公開徵求太平輪相關之人、事、物後,勾起許多人的記憶,因而出乎意料得到許多觀眾來電提供線索。「尋求太平輪」小組開始抽絲剝繭、比對史料,並自台灣出發,遠赴上海及美國,訪問到生還者葛克之家屬袁家姞女士、李述文之親友席涵靜教授,罹難者家屬現亦為名刑事專家李昌鈺博士、南京音樂學院院長吳伯超之女吳漪曼女士,太平輪沈船前一船期之乘客現浪琴表台灣總代理劉費阿祥,及以太平輪為小說「謫先記」題材的白先勇等人。
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認為,往來基隆、上海的太平輪,在1949年前後載運了許多人抵達台灣。這艘船,讓許多人與自己的母土斷裂,這艘船,讓許多人因此成為台灣的「外省人」;也是這艘船,最後終於讓近千條生命葬身大海,來不及成為台灣人。至於那些有機會登上基隆碼頭的國共內戰的倖存者們,那些非自願成為「外省人」的人們,太平輪留給他們的除了國破家亡的午夜夢迴,還有對故土家園、祖宗廬墓的無盡思念。
五十多年的歲月裡,關於太平輪和「外省人」所有的離散記憶,幾乎像基隆碼頭邊無名的太平輪紀念碑一樣沉默。我們希望這部紀錄片是台灣社會廣泛談論離散記憶的開始,讓所有深愛台灣的人,因為分享了彼此的記憶而更懂得相互欣賞,也讓太平輪的亡靈和那個時代許多首途台灣而未能登岸的人,因為我們的紀念,而為成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民主進步黨主席蘇貞昌表示台灣新移民的記憶,是構築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惟有分享不同族群間的記憶,才能讓台灣島上的人民成為「生命共同體」,因此學習聆聽、學習分享是台灣人的功課,更是民主進步黨的功課。
註:太平輪小檔案
1949年時值國共內戰,國民政府節節敗退,1月21日蔣中正宣佈下野,中國大陸大江南北到處是愴惶逃難的難民。1月27日,被鋼條壓得船身幾近傾斜的太平輪,仍然搭載了近千名攜家帶眷的旅客,準備從上海啟程前往基隆。
就在黑夜暗海中,為了躲避海上檢驗而關閉探照燈的太平輪在吳淞口與另一艘建元輪相撞,半小時後,海水吞噬了整艘太平輪,千名旅客的淒厲的哭喊聲在空盪的黑夜中不停迴繞,他們或抓木箱、或抓浮木,在生死之間交戰。最後船上僅有38位倖存者在七個小時後,被經過的澳大利亞軍艦救起,其他乘客則全部凍溺在海中,一輩子渡不過黑水溝,也踏不上台灣的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