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族群決議文之精神,民進黨族群部決定與平面媒體台灣日報合作,將針對全台灣的眷村進行巡迴探訪,並將探查所得的文史資料集結成冊,這將成為台灣眷村文史研究有史以來的第一本書籍。而為求慎重,民進黨特於11月9日假信義公民會館(原眷村四四南村),舉辦「認識台灣眷村」座談會,希望能獲得專家學者、社會賢達的寶貴意見,並為這具有歷史意義的認識眷村活動揭開序幕。
今天(11/09)於四四南村舊址所舉辦的座談會中,主持人民進黨族群部楊長鎮主任認為,眷村的回憶不僅僅是住在眷村的人的回憶,更是翻過竹籬笆,成為眷村周遭人所共同的回憶,亦是台灣史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台灣是多元族群的社會無庸置疑,而要推動族群間彼此的尊重,必先促進彼此的瞭解。民進黨希望能扮演這重要的推手,以促進台灣多元族群社會的和諧發展。
與談人淡江大學施正鋒教授表示,在台灣社會中,眷村具有許多獨特的功能,包括「泛外省人」認同的自我建構,以及眷村成為外省第二代、第三代的原鄉;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張維安教授認為,外省族群過去在職業、教育上有他們自己的系統,加上居住在眷村,所以與在地的族群較少有接觸交流,隨著幾代人過去,外省族群漸漸增加了與在地社會的接觸,其對原鄉的記憶漸淡,將使眷村成為他們集體記憶的重要存在。
而「123,到台灣」一書的作者陳浩,則以切身經驗講述過去外省人第一代單槍匹馬飄洋過海來台,對於第二代而言,父執輩的親戚即是眷村的鄰居,也因此營造出內聚性的集體認同;至於民進黨副秘書長鍾佳濱,從其過去居住在許多「公家宿舍」的經驗出發,以醬油在中式料理中的重要性,巧妙地比喻了「眷村」作為外省族群集體記憶中的不可替代性。
會中,主持人楊長鎮先生簡述了過去四四南村(即現今的信義公民會館)的歷史,以及其本身當初為保存現址的努力,作為選擇四四南村舉辦「認識台灣眷村」座談會的註腳。
今天的座談會中,族群部並表示民進黨以此為第一站,之後會繼續地推動認識外省族群的活動,包括於台灣日報連載各縣市眷村探訪文史資料之成果、舉辦聆聽工程的活動,找尋「太平輪」等過去外省族群的記憶。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將為台灣多元族群的和諧共存承擔更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