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信念的正確,才能造就民主進步黨
--張俊雄秘書長十八年黨慶的感言
民主的成就,已經成為台灣的國際標誌,在新興民主國家之中,台灣經歷過最長的戒嚴統治,也經過最和平的政黨輪替。身為台灣民主化推手的政黨,走過十八年的路程,由少數成為多數,由反對進而執政,由「叛亂」的身分蛻變為主流的價值,這樣的大轉變是如何達成的,在未來的民主路途上,有逆流,也有暗礁,有眼前的光影,也有遠方的彩虹,民進黨還應該做什麼,這是我在十八週年黨慶深思的課題。
回顧民主之路,要從一九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談起,當時台灣社會的政治氣氛,是如此沉重,恐懼不安之外,人們噤若寒蟬。當時我已經擔任律師執業二十年,作為一個法律人,面對統治者的不公不義,我無法保持沉默,作為一個台灣人,面對黨外人士的磨難,我內心深處與之俱苦。在這樣的使命感之下,我參加了軍法審判的律師團,我們深知,人民將會以雪亮的眼睛重審美麗島,台灣的歷史軌道,將會翻轉,在掌握歷史之舵的戒慎恐懼中,我們透過軍法大審的洗禮,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民主進步黨在圓山飯店誕生,我先是擔任十人小組的成員,後來擴大為十八人建黨工作小組。組織一個反對黨,是當時黨外人士的共識,圓山宣布組黨之前,已經有過長達一年的準備,初生的反對黨,採用合議制而非首長制,就是預定好國民黨抓人之後,黨外人士可以立刻補位繼任,避免黨主席缺位,領導真空,當年我們準備好一批一批的名單,要前仆後繼,要用生命呵護這個背負台灣人民百年悲願的本土政黨,反對黨一定要勇敢挺立著,這種「自願等著坐黑牢」的心情,就是當年民進黨人壯烈的心情,也是我們永遠珍惜的革命情感。
外界有些人一再以權位競爭,來看待民進黨人之間的關係,這真是低估民進黨的傳統,我們一起走過威權統治的年代,一起開創了台灣的民主政治,這是我們終身難忘的人生成就,相忍團結,無私付出,在政治上都是困難的選擇,在民進黨人身上幾乎內化成為基本的價值信念,驅動我們走上政治之路的原動力,背後有很深的台灣認同與民主感情,這是別的政黨找不到的情操。
民進黨在民主化的歷程中,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許多主張提出之際,都看不到實現的機會,但是,民進黨從不放棄鍥而不捨,解除戒嚴、突破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省市長民選、總統直選、公民投票到廢除國大,一一排上民主的議題時間表。民進黨執政之後,理想的印記,依然可以表現在改革的政策上,國民黨統治時期無能推動的工作,如重建金融秩序、司法公正獨立、國營事業重生再造、廣電媒體公共化、國會改革以及政府改造,我們毫不猶豫、大刀闊斧地推動,清晰的價值信念,正是人民信賴民進黨的原因。
民進黨在一九九九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確立主權獨立的現狀新定義,在二○○一年通過的開創台灣經濟新局決議文,提出深耕台灣佈局全球的觀點,開展兩岸經貿關係。今年,民進黨通過了「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面對族群的不安與社會對立,民進黨提出國家一體的價值,整合多元的族群文化,希望以公民國家的理念,取代過去的省籍意識。三個決議文的出現,顯示出民進黨是一個有自省能力的政黨,可以不斷調整、改革的政黨。
回顧十八年來民進黨所走過了路,雖然辛苦曲折,但是,我們始終沒有放棄進步的價值。我們所提出的台灣認同、環保理念、性別平等、族群多元、老農年金、勞退制度等等主張,哪一項不是引領台灣社會向前走的重要目標,哪一項不是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
我相信未來四年的政治焦點,會在於民進黨如何領導這個國家。我擔任過行政院長和六屆立委,深深認同國會尊嚴的理念,但是,如果國會陷入空轉內耗,政府受制於國會的杯葛,國會將無法成為民意的神聖殿堂。政府與國會之間,必須以築巢代替築牆,把國家利益的優位性,放在政黨利益之上。
當民進黨誠實面對錯誤和缺點時,社會給予民進黨是掌聲和肯定;當民進黨沒有好好處理賄選文化與家族政治時,人民用選票制裁民進黨,他們反對民進黨墮落,鞭策民進黨不能背離最初的理想;當民進黨的改革理念七折八扣時,人民會產生失望之情,這是自然而然的反應。我相信,民進黨從選舉成長,永遠懂得這個道理。
十八歲的民進黨,面對的難題還很多。人民給民進黨執政的機會,是因為懷抱著希望,對於民進黨採取高標準,是因為相信民進黨能做得更好。民進黨面對輿論嚴苛的批判,必須甘之如飴,無所抱怨,因為這一切正是台灣社會向前走的動力。價值信念的正確,造就今天的民進黨,我們希望這樣的傳統,能夠成為民進黨永遠不變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