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眼淚,纏滿黃絲帶的家,細心摺成的各種顏色紙鶴,風中全台關心民眾的憂心與呼喚,……最後等到了一個無法回家的孩子。
白曉燕的事件,讓台灣整合成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庭曾經破碎,曾經殘忍,也曾經以愛心試圖最後擁抱白曉燕的生命。身為台灣最大的反對黨,身為最愛台灣的政黨,我們向白曉燕的偉大母親白冰冰致歉。因為她曾經如此愛著台灣,她曾經哭號著說她不要移民,但台灣卻給了她這樣一個答案。
白曉燕是個十七歲的高中小孩。她生得可憐,死得痛苦,短短的一生,向我們質問:我們除了懂得悲傷,懂得以更多的行動限制藉以保護小孩之外,政治人物能為台灣的孩子做什麼﹖
民進黨常會今天就白曉燕案引發的婦女人身安全進行廣泛討論。在悲痛之餘,常會一致認為,「打擊犯罪,徹底保障婦女人身安全」已是目前我們的國家最重要的工作。其中整頓治安是必然的第一步。民進黨除了將由立院黨團進行全面的修法工作之外,將於近日內,由主席召集各縣市首長,在各執政縣市,更具體的落實婦女人身安全的政策。近日內,民進黨將以台北市為起點,舉行治安會報,嘗試在目前縣市長有限的警政指揮權限內,盡力提出保障婦女人身安全的對策。例如全國社區治安網,鼓勵由各社區婦女組成社區媽媽組織,提出治安巡邏網,並交由警方配合執行。此外強化社區警察,尤其明年度警政預算中,民間警力竟然只佔全國警察總數二成,其餘八成竟然均為國營事業及中央機關守衛,鎮暴警察等佔用,民間社區警察少的可憐,而1998年度的警政預算與政策雖然編列了兩百多億元,結果關於婦女安全的政策是零,關於婦女安全算是零,與警政業務息息相關的經費更比去年短少了5.02%,治安如何好?婦女人身安全哪裡來?
想想無辜的白曉燕,曾經面臨剁指、勒頸和殘暴毆打致內臟出血。死亡,或許對她反而是一種解脫;但這種死法,又何嘗不是對無能政府的強烈控訴?從劉邦友案到彭婉如案,多少案件未破,多少民間哭聲未遠,政府讓治安敗壞,讓犯罪者心存僥倖不說,更讓黑道「精神領袖」當上立法院司法委員會召委,讓負責掃黑的法務部長向他敬禮報告,這樣的治安結構,如何革除犯罪,如何掃除暴力,又如何保障婦女人身安全?
燕子走了,有回來的時候。曉燕走了,如果對這社會仍有依戀,她要求我們,要求所有的政治人物,特別是執政者,在口號之外,拿出成績。
我們不願台灣,再出現第二個白曉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