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共平台經貿議題,民主進步黨今(19)日於例行的財經座談會中,特別邀請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台灣農業產學聯盟理事長吳明敏及政策會執行長莊碩漢參與討論。蔡英文主席致詞時表示,馬英九宣稱「有效管理」已走入歷史,我們對此不禁有些擔心。民進黨政府對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並非單純的鎖國。但馬政府對中國不設防的開放,卻沒有進行任何風險管控,對台灣經濟將造成很大的傷害。
一、 國共論壇:「出軌」壓「正軌」,對台灣有弊無利
國民黨政府「一黨獨大」,只有行政權,卻無立法權置喙餘地。但我們無法理解:國民黨身為執政黨,卻甘願配合中國虛化政府,配合派遣官員在未經授權下談論涉及政府公權力議題參與,實在荒謬。 國共平台已主導兩岸議題,並引導兩岸進程,以致馬政府淪為執行單位,江陳會僅徒具形式而已,此對台灣民主造成很大的傷害。
在兩岸議題上,國民黨不但有政治利益,更有重大經濟利益牽涉其中,應做到利益迴避,不應試圖主導兩岸進程。某些國民黨政治人物具有高度歷史使命感,但國家走向應由民主機制決定,不應由少數政治人物引導。
二、 簽訂金融MOU的風險與效應
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的簽訂,是一項中性的議題。它對台灣是利是弊,取決於「是否主權對等」、「是否做好風險管控」、以及「有多少總體的經濟利益」而定。
(一) 主權對等:台灣如果被迫簽訂類似CEPA的協定,將嚴重傷害台灣主權。我們強烈要求國民黨,不能犧牲主權尊嚴來換取任何協議。
(二) 風險管控:台灣若不設防的開放雙方互設分行,將可能面臨以下風險,而金管會從未說明是否有任何安全管控規劃──
1. 開放台灣銀行赴中:若台灣有10家銀行決定西進,每家設五個分行,即需匯往中國500億的營運資金,將造成台灣銀行大失血。在中國分行如果面臨中國官方緊縮人民幣拆款,將立即面臨流動性危機,屆時在台灣的總行必須匯出大筆款項才能救分行。兩岸發生問題時,中國的存款戶極可能擠兌台灣的分行,連帶影響總行的流動性,最後演變成台灣的系統性危機。
2. 開放中國銀行來台:中國可利用銀行在台分行,透過聯徵中心取得台灣所有個人、企業及關係企業的授信資料,台商的底細也將一覽無遺;在兩岸仍有敵意的政治情勢下,這更無異是機密資訊的一大漏洞。「取得聯徵中心的資訊」是中國簽訂MOU的主要企圖,這一點馬政府是否有所警覺?
(三) 經濟利益評估:雙方互設分行,事實上對台灣的經濟利益有限,政府不應過份誇大──
1. 台灣的銀行由於當初王建煊當財政部長時,開放過多家銀行申請設立,才導致現在競爭過度激烈,獲利率長期不振,這是現階段銀行業者嚮往西進中國設分行的原因。
2. 但台灣37家銀行的規模就算全部加總,也不及中國四大銀行中排名第四的中國銀行,規模不足;加上中國對外資銀行營運的種種限制門檻,未來台灣銀行登陸之獲利恐怕相當有限。
3. 政府應該思考創造這種微利所付出的成本,是否值得?在利益與風險之間,政府又有怎樣的配套來加以平衡?
三、馬政府兩岸經貿戰略的錯誤
相較於國民黨不設防的兩岸經貿政策,民進黨更關心大三通後傳統產業外移及萎縮、農產品等中國貨低價傾銷、關廠歇業造成的失業問題、疫病的潛在性危機等問題。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所做的「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對大三通的機會與風險有完整的評估,但馬政府只抄襲了「機會」的部分,卻對「風險」那一半隱而不談。更嚴重的是,儘管我們大聲呼籲,馬政府至今未提出一套經濟安全防衛機制、和相關配套作為,來照顧這些大三通下的弱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