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今天(31日)下午2時召開第七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主題為「區域安全與兩岸關係」,由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高雄市長陳菊主持。陳菊市長說,時間雖然對台灣不利,但只要民進黨的所有領導者堅持民主、自由、人權等核心價值,虛心面對問題,她相信民進黨一定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處理兩岸關係絕對不是國民黨的專利。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在記者會表示,這次會議邀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文政擔任背景說明,並由前國安會諮詢委員林正義、前駐美副代表裘兆琳、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蔡明彥、中國旅美政論作家陳破空、以及前陸軍總司令胡鎮埔將軍等人擔任引言。他們分別從當前台灣國家安全的失衡問題、美中較量下台灣如何智取新局、美中台關係前景分析、價值外交對台灣的重要性、美國重返亞洲政策、及兩岸軍力變化等各種角度,分析兩岸關係未來的可能走向,及台灣的應對之道。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文政在引言報告中表示,國家安全是風險平衡的問題,當前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上最大的問題乃在於過度強調、依賴與中國的關係,如無法迅速加以調整並恢復均衡,中國因素對臺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將持續擴大,解放軍也會逐步地把臺灣海峽內海化,當臺灣逐漸整合入「中國夢」的軌道上時,毋須友邦「棄臺」,臺灣人自己已經把臺灣給放棄掉了。陳文政指出,兩岸和解固然需要制度化,但馬政府這種向中國傾斜的戰略思考與所引發的失衡現象,將讓兩岸和解制度化成為「兩岸和平統一的制度化」。
陳文政主張:臺灣的國家安全戰略應建立在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認同上,並在兩岸關係、國際貢獻與國防外交三個基本主軸上取得均衡點。為達成此一均衡,應以強化國防與外交為先,以導正當前失衡的現象。當前弱化的國防必須明顯地提振,以重建人民、軍隊與友邦的信心;對美日等民主友邦的外交必須明顯地深化與擴大,以發揮臺灣的地緣戰略重要性。而民進黨在邁向再次執政的道路上,「不製造麻煩」、「不製造意外」只是低標,不可自滿,應從更大的棋盤上思考如何讓臺灣的國防與外交對亞太地區的安全穩定乃至兩岸的互動往來中發揮良性的作用,讓臺灣的永續存在成為國際社會與中國民眾有所期待的「正面資產」。
前駐美副代表裘兆琳則指出,區域安全與台灣安危息息相關,蘇聯解體後中國國力大增,亞太局勢已經改變,目前中美正在建構中的「新型大國關係」,台灣已成重要核心議題之一,加上中共以經逼政態勢非常明顯,但台灣內部卻陷在食品安全、服貿協議、監聽案、洩密案以及國民黨馬王政爭的議題上,對國際間的變局毫不關心,這是台灣當前最大的危機。
面對全新的國際局勢,裘兆琳主張台灣應該廣結善緣,外交與兩岸並重,除了經營美、中關係外,台灣尚應廣結善緣、敦親睦鄰,尤其是23個友邦以及亞洲諸多鄰邦;同時應加強與28個歐盟會員國之關係,才能增加我在兩岸以及對外關係的談判籌碼。其次,裘兆琳認為兩岸軍力日漸失衡,根據2011年「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報告,中國在2005年至2009年間,是全世界購買傳統武器最多的國家;又擁有200枚以上的核子武器。中共只在經濟上施惠台灣,卻在外交、軍事等政治議題上一代傳一代的打壓我方,將是兩岸互信不足的最根本的癥結所在。
裘兆琳建議,國際社會要求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已為主流,我國應透過國際輿論之支持,要求中共承諾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歧見。此外,民主台灣的持續茁壯,將有助於亞太和平與穩定。台灣最重要的戰略價值在於可導引中共朝自由、民主、人權的方向前進,但是此一價值尚未深植國際社會。台灣若能深化自由、民主、人權與法制等核心理念價值,將可爭取國際社會更多的支持,強化我與對岸談判的籌碼,促使中共承諾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歧見。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則分析,美國雖然距離台灣遙遠,卻是台灣安全重大生存安全利益的協助者。但中國的崛起卻使美國在干預台灣海峽危機時,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與風險逐漸增大。歐巴馬政府為了維持在亞太地區的參與及領導地位,雖然積極發展「空海一體戰概念」(Air-Sea Battle concept),強化在亞太陸海空、太空、網路軍事的能力,以因應中國的「反介入及區域拒止」(A2AD)挑戰;但台灣在美國「再平衡」戰略之下,能夠在區域安全上協助美國的角色,已不似日本、韓國、菲律賓來得關鍵。
林正義指出,中國與台灣軍事與經濟實力的差距加大,北京對台灣使用的政治、經濟、心理、軍事等手段更多,美國若要協助台灣防衛、給予台灣政治支持,將較過去的風險來得高。除非中國有重大的變局、共產黨無法維持執政的地位,否則,即使台灣持續民主改革,在兩岸關係發展上,時間仍站在不利於台灣的一面。
林正義主張,民進黨一旦重回執政,即使國家財政困難,也需提高國防預算比例,或是展示它有真正的決心與準備,儘速發展「不對稱戰力」,使中國的武力威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林正義還說,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歐巴馬政府沒有維持中立的做法,已經傷害到美台關係互信。2016年歐巴馬還是總統, 他希望美國在2016年台灣大選時維持中立,不應再以外力左右台灣選民抉擇,才是真正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蔡明彥則指出,對台灣的外交而言,「中國因素」一直是個「障礙」,台灣朝野兩黨對此擁有共同的理解,但在應對「中國因素」的方法上,國民黨提出「和解」路線,認為台灣應先改善兩岸關係,再和國際社會打交道;民進黨則主張「平衡」路線,認為應先加強和國際社會如美日等國的合作,再以國際規範做為基礎,和中國進行必要的互動。
然而亞太地區的權力結構正浮現美中「雙重領導」(dual-leadership)的體系,在這樣的國際權力結構制約之下,台灣已無法對中國採取全然的「和解」或是「平衡」路線。蔡明彥說,這樣的結構性限制會制約馬政府對中國的「和解」政策,同樣地也會制約民進黨對中國的「平衡」路線,如何在這樣的國際權力結構下思考台灣應有的外交出路,是民進黨必須面對的課題。
蔡明彥主張,面對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及其對台灣外交的打壓,台灣若將外交重點放在傳統的國際政治權力舞台,將會越來越難得分。由於台灣的外交資源相當有限,未來在參加國際組織與國際活動時,若能更加重視和「價值外交」相關的議題,並將外交資源集中在處理人權維護、減少飢餓、消除極端貧窮、打擊人口販運、公共衛生、社區營造、生態城市等新興外交議題上,將可強化台灣對國際事務的參與,提升台灣的國際與區域角色。
蔡明彥認為,民進黨對這類新興外交議題,應該有相當大的著力空間,因為民進黨地方政府首長的執政經驗獲得民意的普遍肯定,加上民進黨主政下的高雄市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國際城市交流與地方永續發展的經驗分享,累積相當的成果。未來台灣若能更積極地投入「價值外交」的推動,並且透過「良善治理」概念經營邦交國的關係,不僅可以讓我國的外交活動和國際主流價值接軌,也可對外凸顯台灣正面的國家形象,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找到新的定位。
中國民運人士、旅美政論作家陳破空表示,北京爭奪釣魚台,具有多重戰略意圖,小的方面,包括:北京爭面子;習近平爭軍權;操弄民族主義。大的方面,包括:爭奪石油資源;掙脫第一島鏈;最關鍵的,還是瞄準台灣。因為釣魚台,距台灣最近,假如中日開戰,台灣將無法置身事外。中日對決,如果中共取勝,則台灣危矣。因爲,中共拿下釣魚台,就如同占據進攻台灣的橋頭堡。對準台灣的導彈,就不僅僅是部署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或江西,而將列陣在百里之近的釣魚台。
對於有台灣政治人物登陸,聲稱要“振興中華”,陳破空認為,“振興中華”是中國大陸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口號,是老掉牙的舊觀念。如今還提“振興中華”,這是大中華民族主義,不但過時,而且危險。陳破空說,這些年國民黨和共産黨過份靠近,不僅讓台灣風險日增,也讓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風險日增。不少美國政要公開對此表達了擔憂,作爲台灣的保護者,美國的反應,台灣不能不有所警覺。
陳破空建議:兩岸和解,台灣與中國談政治協議,必須以中國的民主化爲前提;台灣可以與中國改善關系,但同時需要與極權中國保持距離;台灣應該與中國和平共處,但必須以文明世界的戰略聯盟爲堅實後盾。
前陸軍總司令胡鎮埔將軍則從軍事的角度指出,中共近年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及軍力之提升,相對增加了我國防安全之威脅,並衝擊區域軍事平衡。研判短期內兩岸軍事對峙狀態,仍難以隨兩岸關係的和緩而有所改善。胡鎮埔說,近年來中共頻頻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中共艦艇、飛機不斷駛入日本海域,且迄今仍未宣稱放棄對台使用武力,並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使其對台動武能進一步合法化,完全違背其不斷對外宣稱的「和平發展」理念與「永不稱霸」的承諾,更牴觸亞太各國維持區域和平穩定的高度共識與共同利益。
胡鎮埔說,近期中共雖然對外標榜其對國際社會之貢獻,塑造和平形象,意圖扮演第三世界領導者及區域事務仲裁者之角色。但另方面中共雖認同兩岸關係已獲改善,惟仍不滿美對台軍事(售)交流,並持續強化對台針對性武備,以及持續精進地面封(控)奪近岸島嶼演練等,顯見其並未調整或改變「反獨促統」與「以武促統」之一貫思維,對此我仍應持續堅實戰備整備,以因應未來之軍事挑戰。
洪財隆表示,今天的擴大會議參與相當踴躍,約有70人以上出席,並有20多人次的發言,第八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將於11月28日(四)舉行,主題是「中國經濟轉型與台灣發展策略」,將由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民進黨前秘書長吳乃仁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