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馬政府大力宣傳歷次江陳會協議帶來的正面效益,但是:(一)應該優先處理的事項都沒有處理,例如投資保障協議,兩年多來沒有具體成果進展。(二)或者是有協議但是成效相當有限,令人深感失望,例如毒奶粉事件的求償的成果是「零」,航班的「延遠權」完全爭取不到,重大經濟犯遣返也掛零。(三)兩會協商過程中不斷架空國會監督權,14項協議中12項自動生效,另外兩項也沒有逐條實質審查;更令人擔憂的是,協議文字趨向空洞化,刻意掩藏重要原則,讓人民與國會無從監督。
至於六次江陳會,我們有三點看法:
-
投資保障協議不但沒有簽署,而且根據昨天所公佈的「階段性共識」看來,未來投保協議的討論,是依中國所設定的的方向進行。在250字的共識當中,「台商人身安全與自由的保障」竟然隻字未提,反而把重點放在解除中資來台的限制。中國法治及人權的水準遠低於國際和台灣,因此保障台商安全是人民最在乎的談判事項,但馬政府的談判團隊竟然無法固守,甚至棄守,這令人對於未來可能達成的協議也感到無法期待。
-
投保協議的共識文字,出現「體現兩岸特色」的文字。民進黨必須提醒,與中國交往的最佳途徑,就是「從世界走向中國」;台灣不應該輕率地在兩會共識中,接受「兩岸特色」這樣的文字,這等於是自動放棄國際規範的保護傘,也是自我矮化。
-
很多人憂慮兩岸交往的潛在風險,民進黨認為,去除這樣憂慮的最佳方式,就是強化國會的實質監督與民主機制的運轉,讓行政部門無法一手遮天。民進黨要求立法院要實質審查所有與中國簽署的協議,協議授權下的工作進行,包括ECFA下的「經合會」、衛生醫藥合作協議下的「工作組」,未來的決議與方案都應該送國會審查,以避免空白授權剝奪了政府公權力,也讓協議完全無法公諸公眾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