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母親節了!針對台灣媽媽角色快速凋零的現象,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由婦女發展部、政策委員會與民意調查中心合作執行《台灣母職議題民意調查》,並於今(7)日舉辦民調公佈記者會。民調中心劉秀專副主任表示,這份針對20~49女性所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高達87.3%的女性目前不想要生小孩,並覺得台灣母親的不幸福的比例為54.9%,高於覺得幸福的41.3%;不想生小孩的原因以「子女數已足夠」比例最高,其次以「經濟負擔」、「未婚」佔主觀因素的比例最高。
婦女部副主任蔣月琴針對民調結果表示,真正讓人願意生小孩的政策是「平價優良的托兒服務」,女性認為生育對工作的最大影響是「無法全心投入工作」。她進一步表示,因經濟負擔而不想生育的女性推估有118萬多,佔20-49女性人口數的21.5%,也就是生育適齡女性5位中就有1位有經濟壓力而不願生育,這是很驚人比例,反映在年齡別以30-39的世代經濟焦慮最嚴重,20-29歲女性次之。關於生育對工作的影響以擔心無法全心投入工作最高有80.5%,顯見現代女性對自我實現(工作成就感)有很大的需求,也同時擔心生育會影響考績升遷、調職、甚至被炒魷魚。因此要提高女性生育的意願必須同時平衡工作與家庭,單向朝生育津貼與補助,難有功效。北歐國家發現女性生育率與就業率呈現正相關已證實這點。
台灣社區照顧協會劉毓秀理事長表示,民調結果顯示發放津貼真的沒有用,民眾真正需要的是「平價優良的托兒服務」,我國一百學年度將推動5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然而家長很快就會發現,少掉註冊費還是要交很多錢,而政府的財政負擔將高達八十幾億,所以「教育補助」也不能有效的促進生育。從民調來看,不想生育的原因當中「未婚」也占很高的比例,她認為這些人並不是因為未婚所以不打算生小孩,更可能是因此不敢生而不敢結婚。所以,「政府扛起托育責任」才能真正有效促進生育。

剛生完第一胎的怡君媽媽表示,她本身是全職媽媽,雖然不需要全天的保母,卻偶爾需要請人幫忙帶小孩幾個小時,她期待政府能夠提供「臨時的托育服務」;另一方面她希望政府能鼓勵企業主提供「彈性工時」,例如兩人同時分擔一個全職工作,讓女性在職場自我實現、經濟需求及實踐親職取得平衡,讓女性不再擔心「當媽媽就無法當自己」。
已經生完兩個小孩的淑靜媽媽表示,由於住在鄉下、保母費較都市便宜,她才敢生兩個小孩,否則現代的保母費及托兒所幼稚園費用真的太貴,如果同時養育兩個小孩,加起來比一個正職的薪水還多。她表示,現行的政策缺乏銜接,讓職業婦女常面臨進退維谷的困境:譬如若請育嬰假在家全職照顧小孩子到兩歲、到了四歲可以申請公立托兒所,但兩歲到四歲時候卻只有上私立托兒所或辭職帶小孩的兩難選擇。另一方面,以彰化火車站為例,推著推車或抱著小孩的家長沒有任何電梯或手扶梯可以使用,她期待公共空間能更友善家長,同時她也期待公立托兒所的比例能增加、品質能提升、以正職老師取代代課老師。
活動最後,全體來賓輪流翻轉大型道具,將目前對生育不利的各種因素,一一翻轉為可能的解決方法,最終成為一幅美麗的康乃馨幸福拼圖,共同表達她們「翻轉新台灣媽咪好心安-孕育幸福 寶貝台灣媽咪」的心願,並齊呼「翻轉新台灣,媽咪好心安」口號,表達對未來政府能針對生育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