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今(20)日上午應邀出席由殷海光基金會舉辦之「傅正先生逝世20週年與夏道平逝世15週年紀念會」,蔡英文致詞表示,民主進步黨承接了未能誕生的「中國民主黨」的責任,帶領台灣社會衝撞國民黨的黨國威權體制,歷經多次民主選舉的洗禮、成長與茁壯,逐步落實了當年民主前輩的理想。
蔡主席致詞全文如下:
主辦單位殷海光基金會的董事長顧忠華教授、東吳大學黃鎮台校長、東吳大學政治系黃秀端主任、殷海光先生遺孀殷夏君璐女士,各位老師、在場傅正先生與夏道平先生的親朋好友、自由中國的前輩以及與會的各位貴賓:大家早安,大家好
我今天非常高興可以到東吳大學,我跟東吳大學是有淵源,記得自己在倫敦政經學院唸完書以後,正在等待博士論文口試的那段時間,東吳大學給我一個機會到這裡上課,所以在我進入政治大學之前,我事實上是在東吳大學教書的,之後也一直在東吳大學有課,所以在東吳大學教書的時間其實是滿長的,因此對東吳大學有一份深刻的感情,也覺得東吳大學在我的教書生涯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
此外,我對東吳大學也非常的嚮往,當年考大學我第一志願是台大,第二志願則是東吳,很可惜沒有辦法進入東吳,今天我們來這裡其實是有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能夠在這裡參加這場研討會,來懷念我們的傅正先生與夏道平先生
今天我站在這裡,事實上是一個戰戰兢兢的心情,以後輩的身分,對早年追求台灣民主化的先知前輩們致意,並且追憶已經過世20周年的傅正先生、和逝世15 年的夏道平先生。我要特別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讓我感到無比的榮耀可以在此致詞。
20年前的5月10日晚,傅正先生離開了我們。他六十五載的生命旅程,豐富曲折。從一位愛國青年,成為蔣經國路線的政工幹部,後來又轉而投入『自由中國』刊物,選擇成為追求自由、倡議民主的忠誠推手。在度過政治整肅、身陷牢獄的挫折之後,他沈潛於學院,以民主價值薰陶莘莘學子。在「美麗島事件」後,他再次地投身民主運動。
傅正先生曾參與籌建「中國民主黨」,並成為催生「民主進步黨」的創黨元老,這位民主老兵生命裡的每一階段,我們都看得見戲劇化的轉折,留下令人景仰的典範。
而夏道平先生,與傅正先生有著類似的背景。在他八十八載的生命歷程中,他在就讀武漢大學時投筆從戎,參與對日抗戰,爾後又進入「國民參政會」結識雷震先生。接著在來到台灣後,完全拋棄公職,積極投入『自由中國』刊物,擔任主筆角色;在五0年代的白色恐怖氛圍下,他所主筆的一篇社論-『政府不可誘人入罪』,不惜直接挑戰當時參謀總長彭孟緝;而在雷震先生籌組「中國民主黨」受挫以後,他便潛沉學術界,努力翻譯介紹奧地利學派外國著作、闡揚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並極力倡議個人價值,藉此對抗箝制台灣社會的黨國結構。
如果不是藉由今天這樣的研討會,或者是透過閱讀兩位前輩的相關著作,我們這些享受著民主成果的後輩們,事實上是很難想像當年倡議民主的前輩,所遭逢的挫折與孤獨。
傅正、夏道平兩位前輩,都是經歷過對抗威權的挫折,並沉潛於學術,透過教學與著作,繼續實踐個人所堅持的價值。我充分感受到,儘管他們身處在禁錮、威權的年代,飽經苦悶與磨難,但卻對台灣的社會懷有豐沛的情感,並對民主的價值堅定不移。這份情懷,既令人欽佩,又讓人不捨。
正因為這份欽佩與不捨,讓人不禁去想像:如果當年,這批懷抱自由主義的前輩們沒有壯志未酬,「中國民主黨」的組黨運動能夠一舉成功的話,如今的台灣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台灣呢?
如果當年「中國民主黨」組黨成功,台灣不會多等待了25年才解除黨禁,或許我們早就發展出更健全的政黨政治、和公平競爭的民主環境;
如果當年「中國民主黨」組黨成功,台灣或許會更早就解除戒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提早進行國會全面改選,我們的憲政發展會更為成熟;
如果當年「中國民主黨」組黨成功,「民主台灣」的價值會更早成為一股可與「反攻大陸」幻夢相抗衡的力量,或許這個國家就不會走入退出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上自我孤立的困境;
如果當時「中國民主黨」組黨成功,在台灣外省籍的自由主義人士,便能與本土的民主前輩們充分合作,攜手推動台灣的民主,或許台灣的族群關係會更加緩和。
當然,這些都是歷史假設的想像情境,不可能重來。但是我們也因此更加體會,歷史的關鍵選擇,主宰著後世的發展。我們每一代都有責任,去勾勒並追求一個更好的未來,讓下一個世代能夠享有更理想的環境。這對未來理想世界的建構與付出,正是台灣社會之所以能夠進步的動力。
令人欣慰與驕傲的是,民主進步黨承接了未能誕生的「中國民主黨」的責任,帶領台灣社會衝撞國民黨的黨國威權體制,歷經多次民主選舉的洗禮、成長與茁壯,逐步落實了當年民主前輩的理想。但令人擔憂的是,在中國至今對台灣存有企圖的環境下,再次執政的國民黨卻在主權立場上模糊、讓步,導致當年前輩們以生命和歲月所換來的自由及人權等價值,被忘卻、也被犧牲。
傅正和夏道平兩位前輩,都是外省籍的知識份子,原先也都是國民黨籍。傅正先生曾經強調:「我在台灣,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追求的,第一是民主,第二是民主,第三還是民主。」可見民主的價值,是應該超越族群的界線,同時超越對黨國體制的忠貞,也超越當時統治者奉為圭臬的統一幻想。
我們千萬不能因為享受著民主,而輕忽了民主的初衷。對2300萬人而言,民主是國家體制的基礎,是我們國際生存空間的基本防線,更是生活方式的選擇,絕對不能輕易撤守、讓步。
放眼當前兩岸間的爭論,一時之間固然難解,需要以更多的智慧和誠意來面對,但「民主原則」將是處理兩岸爭議的關鍵基石。中國的一黨專政體制,難以成為台灣人民可接受的選項;兩岸關係的建構,不但不能以犧牲台灣內部民主為代價,反而更須以民主來捍衛,確保未來世代的完整選擇權。
在緬懷兩位老先生典型夙昔之同時,我們應持續提醒、勉勵自己,效法他們對民主自由的熱情,澆灌、耕耘之餘並堅守自己的崗位,勇於突破命運框架的限制,持續為台灣的民主與繁榮貢獻心力;尤其應該秉持他們一貫理念,以憲法、自由、福利、理性、和平,為國家民主的最基本條件,鞏固台灣民主化的成就。唯有我們持續努力,創造民主鞏固的契機,永續確保台灣的民主成就,才能將其傳承給下一個新的世代。
最後,再次感謝主辦單位誠摯的邀請,讓我得以在這個場合,分享對兩位民主先進的崇敬與懷念的心情,謝謝你們對台灣民主與自由的卓越貢獻。我們將銘記與懷念傅正與夏道平先生的典範,也將繼續堅持這份民主、自由的信念!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