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今(19)日偕同前政務委員、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就十年政綱「教育篇」與媒體座談。蔡英文首先以自己為例表示,她曾是「國中」的第一屆學生,當時讓她感覺非常好,主要是讓她從小學到中學的這個階段從考試中解放;因此有較多的時間看別的書、學習其他的東西。因此她也希望下一個世代在教育的過程中,能有更完整的教育過程及更高的人文素養。至於對十二年國教的主張,林萬億則是認為,政府在實施之前必須做好高中職社區化及優質化等工作,民進黨也會在完整的準備時間且經費籌措到位的情況下,一次走向免試的目標。
蔡英文也提出幾項教育政策主張:首先,她希望學生在高中畢業以前,都能從考試中解放出來,且十二年國教能朝向「全面免試」方向來推動,對下一個世代的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蔡英文認為,早期立即全面推動的困難度比較高,但希望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後,全部推動免試,讓學生在十二年國教,在高中畢業前的時間,能夠有比較多的空間可以從事多元的學習。
其次則是「重視教育機會的均等」,蔡英文表示,國家的教育資源需做有效且公平的分配,實質達到教育均等。她認為,政府應注重對偏遠和弱勢人民的教育投資和學生補助,透過政策規劃持續地縮小城鄉差距、降低貧富差距。蔡英文並強調,補貼政策和公共化政策,是教育裡面兩項重要的工具。第三,則是「加強大學與在地產業的結合」,蔡英文指出,在各地都普設大學的情況下,希望能透過政策性的鼓勵和要求,讓大學和在地產業產生較強的結合。例如保留名額或是提供獎學金給在地的學生,讓在地的學生有優先入學的機會,無需往北移動,減少南北城鄉差距。蔡英文說,若大學能與在地產業發生連結,將可帶動在地產業的創新,進一步給予新型產業育成和技術上、經營管理上的協助。
此外,蔡英文也期待未來在高中以前的教育能達到「社區化、優質化」的目標。她認為,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家長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社區化教育的過程可使老師、家長跟學生之間產生連結網絡,共同組織受教的環境。對於家長和老師之間,也能產生更有效的溝通,因此特別希望高中以前的教育能做到社區化。至於對少子化的影響,蔡英文說,現在許多國中都已經達到社區化,但有些地方因少子化的影響,因此多餘的設備可轉作高中的用途。
最後,蔡英文則是希望在學校裡面增加專業的社工跟心理輔導的人員,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同儕相處的問題,都有專業的人可以處理。此外,在教育經費許可的範圍之內,她主張「延長國小課後輔導」,讓年輕父母可以無後顧之憂從事工作。她並認為課外輔導並非增加教學,延長輔導的時間可做其他項目的學習,如美學的教育及生活經驗的體驗等。至於美學及音樂藝術的養成也很重要,蔡英文認為,過去教育一直著重在培育藝術家或文學家,比較少去著重訓練學生的欣賞,因為學生普遍缺少藝術文化欣賞能力的訓練,使得藝術文化的產業缺少消費者的來源,讓產業的結構少了需求面。
針對媒體提問高等教育公共化要達到一半的比例,如何達到各資源均等,而不是只獨厚台大、清大、交大等幾所好大學;又要達到1/2的大學都有這樣的水準,國家財力能支撐嗎?這樣的政策下,所謂的名校存不存在?林萬億說,依照目前少子化的趨勢,假設公立學校的規模沒有擴大,一些辦學不佳的大學自然會有某種程度的萎縮,公立大學的比例也就相對增加,這是自然的趨勢。至於是否要再繼續投資優秀的大學,類似五年五百億、教學卓越等額外的資源配置,這是可以檢討的。林萬億強調,台灣雖然需要某些大學在高等科技,或國際競爭上有能見度,但資源配置不能過度集中、浮濫,或是大鍋飯式地依學生人數平均分配,所以應該回歸到大學各司其職,符合原本設校的目的,譬如屬於地方型的,就要讓學校承擔輔助地方產業,帶動地方各級學校,甚至帶起地方的社區發展與社會變遷。
媒體再問公立大學學生18年內要過總額的一半,但目前公、私立的比例是1:2,是否是要私立學校倒一半?林萬億對此解釋,他是以人口發展的趨勢推算需要18年,並非將目標訂在18年內做到,他也說,台灣從1998年開始,生育力開始降到1.3%左右,所以人口在自然趨勢下,某些大學的學生數也在萎縮,人為的介入是可以幫助的,譬如過去幾年公立大學都有增加招生數,林萬億認為,這兩種力量加起來,會促使台灣大學產生轉型、整併與退場,民進黨未來執政會針對這個趨勢,做更有效的、更合理的、兼顧教師與學生權益,兼顧區域均衡與台灣未來發展所需的調整策略,詳細部分未來會在教育政策白皮書中說明。
此外,12年國教要在8年內達到免試入學、高中職社區化,學區要用什麼方式畫分?會不會形成「建中學區」或「北一女學區」?林萬億表示,建中就蓋在那裡,建中的精神可以搬到別的地方,但建中的紅樓無法搬到其他地方,換句話說,住在建中附近的家長與學生本來就住在那了,不能強迫他們不將建中列入志願。但我們希望各地都有好學校,讓學生可以留在社區學習。
至於若民進黨執政,是否會變動目前教育部對陸生的政策,或增加其他限制?蔡英文指出,會持續監看陸生來台灣入學的情況作調整,目前為止尚未超過一定的比例,但這個趨勢正朝增加的方向走,要維持國際學生與陸生的比例,以及國際學生與在地生的比例,必須動態維持它的均衡狀態。蔡英文也肯定國際學生是需要的,因為在大學校園裡,有不同國籍的學生一起受教育,對老師與學生都是好事,不僅能刺激學生在不同背景的同學中學習,有更好的表現,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是一種挑戰,她認同在整體學生比例中有國際學生,在國際學生部分也有一定比例的陸生。
蔡英文進一步說明,但要讓整體國際學生的比例達到均衡,而不是陸生就占了絕大部分國際學生的名額。在此前提下,必須要有系統地檢討教育體系中最適合國際學生的空間有多大,不能限縮得太緊而喪失彈性,更要持續地檢討,依照教育體系的供需情況做決定。她並強調,從另一角度來看,能夠讓兩岸的學生有一定程度的意見交流也好事,唯須注意教育資源與工作資源的有限性。
此外,就媒體詢及馬政府規劃十二年國教在103年上路,民進黨十年政綱中提到「將加速推動十二年國教」有無確切時程?林萬億表示,國民黨所謂103年後上路,是僅有75%免試,六年之後則達到85%免試,接下來就沒有再做說明;相較民進黨卻是很負責任的清楚交代要在8年內達到全面免試,目的是希望不要造成家長的恐懼。他表示,如果每年調整比率對家長及學生來說而言很不公平,因為所有免試制度都必須在3年前告知並完成相關配套,最好的作法就是一次達成全面免試,這也是比較負責任的態度。蔡英文則是強調,在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譬如高中職社區化及優質化等,這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民進黨會在有完整的準備時間且經費籌措到位的情況下,一次走向免試的目標。
至於就媒體對整體教育現況的解決之道,蔡英文認為,台灣的教育過程中出現了「過度學習(overschooling)」的現象。龐大的競爭壓力,使台灣學生被迫提前學習,並且過度把時間專注在升學考試,以致於在某些科目的表現特別突出,但是到了大學之後,似乎就喪失了學習動力。對此她強調,在教育過程中,大學教育對於培養職場技能和競爭力最為重要,但是台灣的孩子高中時期,在智力、人格養成和人生經歷尚未完整之前,就已經在學習大學教育的內容,導致學習能量不足。
對此,蔡英文認為,過去的大學教育伴隨著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僅在特定專業領域培養人才;她認為這樣的教育過程,使得學子對於音樂、藝術等人文科目,缺乏欣賞能力,進而導致台灣的藝術文化產業缺少消費者的來源,也使得相關產業缺乏需求面。因此蔡英文認為,台灣必須回到均衡、全面性的教育,並且加強人文素養來幫助學子有能力去適應競爭的環境。
最後,對於媒體問到如何加強本土教育,蔡英文表示,本土教育的養成,是經由加強學習者與其生存環境的連結,並且給予學習者足夠的時間去培養、體認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和地方特色。而在加強本土教育的同時,不能忘記面對全球的競爭,因此學生必須培養接受全球化多元思考、多元價值的能力。學校不需要給學生終極性的解答,但要能如實的呈現歷史,給予學生思考空間,用他們的步調與方式,來理解本土的意義。
【十年政綱】教育篇
壹、趨勢與挑戰
臺灣推動教改十餘年來,威權體制逐漸鬆解,學習機會趨向多元,升學管道更加寬廣,大學院系廣泛增設,教材兼具本土與多元,社會參與日漸活絡,弱勢學生亦獲得更多照顧。
然而,諸多教育問題仍困擾著國人。首先,學生升學壓力仍重,對學生與家長來說,臺灣的教育環境仍存在著超出負荷的壓力與焦慮,特別是在中學階段。學校教育思維依舊偏重訓練學生的智能,以利通過層層的考試篩選,而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品格養成。原本應是體現人本精神的教育現場,依然被升學導向的教學目標所主宰,使得課堂成為區分學生升學能力與型塑社會階級的起點,當然就無法孕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社會生存技能、人文美學及民主人權素養的國民。
其次,學前兒童教育與照顧的高度私有化、商品化,使學前兒童教育與照顧品質參差不齊、家長經濟負荷沈重,更不用說女性無法藉此減輕家庭照顧的壓力,以進入職場尋求自我實現。
第三,高等教育亦過度私有化,公立大學院校的比率偏低,對中下階層家庭的教育成本負擔沈重、過激的升學壓力與就業競爭,使得接受教育的過程仍為學子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儘管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增,教育品質與就業力培育仍堪慮,顯示我國教育體制與內容均須大幅改革。
第四,少子女化的衝擊,使得學校班級學生人數、教師新陳代謝、學校整併、教育資源均有待調整。若僅試圖以承認中國學歷與引進中國學生作為解套,除將錯失我國教育改革的時機外,也將排擠培育本國學生的教育資源,極不利於國家長遠的發展。
第五,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衝擊教育資源的分配,使得受地域、經濟、文化、身體等不利條件影響的家庭子弟,難享公平教育機會。
最後,人力資源培育與產業間的連結不夠緊密,教育體系的設計過度重視層級的階梯,忽視專精職能的培育、職場任務與角色的分工,影響產業發展與教育資源的投資效率。
放眼未來十年,臺灣教育面臨了全球化、後工業化、人口老化、少子女化的重重挑戰。教育面對全球化下的國際競爭、產業邁向後工業社會的人力需求轉變、人口老化的終身教育需求,以及少子女化的學生來源減少,不同階段與不同體系的教育均須嚴肅以對,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產業間的分工也必須調整;此外,家長與教師的能力與權力必須同步增進,經濟、族群、身體、性別等弱勢的學生的教育機會也必須要加以保障。未來如何以教育促進政治民主、經濟成長、社會開放、文化進展、階級流動,將會是臺灣的重要課題。
貳、核心理念
教育是培養文明與現代國民的基床,而非社會人才的篩選機制。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具備獨立思考、人文精神、美學修養、創造力、健全人格的下一代,並且為國家社會積累精神文明的資產。政府必須導正現行教育機會與品質不均與不公的弊病,讓教育體系可以作為社會良知的堡壘,人與社會及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紐帶。教育過程應實踐人本精神,尊重人群多樣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國民終身學習的意願,促進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在全球化及產業結構轉型的當下,教育內容應平衡本土意識與全球競爭力的培育、公民素養的增進與就業技能的發展間的拉扯。
參、政策主張
一、 教育品質與機會平等:
1. 國民有平等的受教權,教育經費應公平合理配置,縮短城鄉差距,促進學校教育均優化。
2. 教育資源分享不應因一般與特殊、升學與職業教育而有所差別。
3. 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應給予差異的保障,持續加強完成無接縫、無歧視、社會融合的特殊教育。
4. 協助經濟、文化、族群、性別、地域理等相對不利的學生完成依法應享的教育,俾利於階級流動,讓下一代有公平發展機會。
二、 幼兒照顧與教育公共化:
1. 加速幼托整合,逐步推動兒童照顧與教育公共化,提升學前兒童照顧與教育水準,確保幼教工作者的權益與待遇。
2. 保障弱勢家庭兒童的照顧品質、減輕家長經濟負擔,並調和婦女兒童照顧與就業的兩難。
三、 推動小班小校及小學區:
為實現教育與社區生活結合,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順應少子女化趨勢,應落實小班小校及降低師生比,並逐步縮小學區,以改善大學區、大學校,以及集體科層管理、升學競爭導向的流弊。
四、 推動實施十二年國教:
1. 加速推動十二年國教,將高中職納入國民基本教育,八年內達到全面免試入學、高中職社區化的目標。
2. 推動高中職普遍優質化,並建構整合銜接課程、逐步提升師資水準、結合家長參與。
五、 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
1. 有效利用高等教育資源,明確區分研究型、教學型及技職院校。研究型大學兼具教學與研究,發展博碩士班;教學型大學以教學為主,技職院校以技能教學為主,不以發展碩博士班為目標,以免備多力分。
2. 落實產學合作,強化就業輔導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力。
六、 擴大高等教育公共化程度:
1. 逐步調整公立及私立院校的學生比例,長期達成公立院校學生數過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