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今(7)日上午由智庫副執行長蕭美琴陪同出席台灣安保協會主辦之「亞太區域安全與台海和平」國際研討會,蔡英文致詞時除了再次對日本民眾在311地震後表現出的冷靜、沉著以及災後重建的強烈意志與勇氣,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外;蔡英文也提到,對台灣而言,在處理區域性問題時,必須明確的支持以美日同盟為主軸的區域秩序,並在既有的國際規範裡解決問題。而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必須能夠兼顧美日及國際社會的利益,透過一貫性的對話來追求穩定。
首先就「台灣的民主與中國的崛起」的關聯性,蔡英文表示,根據美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2011年公布的全球各國自由度評比,台灣被列為自由國家,但中國仍是一個不自由國家;台灣的民主自由是許多前輩們努力奮鬥的結果,得來不易,也是台灣人的驕傲,更是台灣的共識。但可惜的是,國民黨不論是在政黨交流的「國共論壇」,或是在馬政府進行協商而已經召開六次的「江陳會」裡,都沒有碰觸到民主的議題,甚至連「兩岸會談」所應該遵循的透明化跟民主的程序,也都沒有被尊重。
蔡英文說,國民黨政府多次提到我們可以與中國分享台灣的民主經驗,共同來協助中國朝民主化的方向發展;但反觀過去3年,我們擔心的是,國共「以黨領政」的平台,不但有可能造成台灣民主的倒退,同時對於中國的民主化也毫無貢獻。至於就長遠的發展觀點來看,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穩定,主要取決於中國是否走向民主化之路,中國的民主化一直影響了兩岸的進程跟台海關係穩定,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蔡英文強調,民主與人權是台灣最重要的資產,台灣更應該積極的在中國民主進程上,助其一臂之力。她認為只有當中國民主化,雙方才可能在相同制度的基礎上,穩定的互惠往來。
此外,針對「中國崛起與東亞情勢」,蔡英文表示,台灣經歷過「民主化」的洗禮,正朝向一個更成熟的民主國度前進。在這個過程中,台灣面臨諸多挑戰;其中,由於中國的崛起,台灣位處這個變動中的國際秩序最前線,面臨的則是最嚴峻的挑戰。中國歷經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其龐大的生產能力與國內市場,儼然成為全球性的力量,其軍事力量的快速擴張,也強烈的衝擊了世界地緣政治的戰略格局,東亞情勢更是深受影響。
蔡英文認為,「台海局勢」並未因為兩岸關係和緩而出現真正的和平,到今天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台灣的國防部在7月公布的《國防報告書》中便指出,中國到今天尚未放棄武力犯台,在沿海仍部署一千多枚導彈;中國本身也在今年3月所公布的《2010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認為軍事鬥爭是主要的任務,還是以推進東南沿海方向「反獨促統」的大規模作戰準備。甚至美國國防部在上個月發表了《中國2011年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也指出,中國2010年的軍事現代化以台灣想定為主的方向並沒有改變,台灣仍是中國主要的戰略方向,而且台海兩岸軍力持續向中國傾斜。
蔡英文也提到,受到中國奧援而能夠維持獨裁政權的北韓,因處於領導人的世代交替敏感時刻,不但開發核武,更頻頻的對南韓進行軍事挑釁,包括2010年南韓海軍天安艦,遭北韓魚雷擊沉事件,造成許多名官兵死亡;同年11月又發生延坪島事件,導致島上軍民皆有死傷。至於「南海主權」問題的爭端,更是存在已久。
蔡英文說,雖然中國在2002年中國與東協各國所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無具體落實,中國也持續在南海採取一連串演訓跟海上維權行動,並在2010年3月將南海宣示為「核心利益」。同年7月底,中國更在南海集結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主力,使區域對立惡化,逼迫了美國不得不派遣航空母艦進入南海以避免衝突持續的惡化。但中國仍是持續驅趕菲律賓及越南籍的漁船,手段之強硬,已醞釀這些國家人民的反中情緒。
對此,民主進步黨認為,針對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台灣至少可從四個面向來貢獻我們的力量:第一,我們堅持「公義的普世價值」,是讓區域各國對等、實質交往的基礎。第二,我們應該「鞏固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重建並深化戰略互信跟戰略共識,重視台美雙邊利益。第三,我們必須「強化與以日本為首」的亞太國家之多元性合作與對話。第四,我們會就各種傳統與非傳統的威脅的議題,「積極參與區域安全事務」,強化區域安全合作交流。
至於對與中國的關係,蔡英文則是重申,在對等、互惠的原則下,通過多層次的對話,建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的架構。同時,期盼能以公民社會在台灣歷史發展中發揮正面作用的經驗,來關注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促進雙方的公民社會能多層次、多面向的社會與文化的自主交流與對話。
蔡英文認為,對台灣而言,在處理區域性問題時,必須明確的支持以美日同盟為主軸的區域秩序,並在既有的國際規範裡解決問題。而在處理兩岸關係時,我們必須能夠兼顧美日及國際社會的利益,透過一貫性的對話來追求穩定。但不論是區域議題或者是兩岸議題,台灣本身擁有一個健全的民主機制,同時藉由公民社會的成長來促使中國能有好的政治改革,都是最根本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