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馬總統今天下午召開「黃金十年」記者會,公佈首篇經濟政策。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表示,馬總統今天公布的內容,充滿空洞的口號,內容自相矛盾,無法解決台灣當前的問題,更像是沒有誠意的「633」空頭支票的翻版。陳其邁批評,馬總統今天公布黃金十年的作法,就像是把過期食品重新貼上新的保存期限,再度上市販售的「黑心廠商」。
陳其邁指出,從馬總統公布的內容中可以發現,有不少政策是四年前就承諾要做的,但是四年已過,馬政府不但做不到,讓政見跳票,竟然又重新包裝來想要當政見,詐騙台灣人民。
陳其邁舉例說,馬總統2008競選時就說承諾要「降低法定工時」,上任以後卻沒有任何動作,現在要連任時又拿出來宣示一次,還說「傾向」在五年內達成,同一張支票跳票又重軋票,就是沒有誠信的芭樂票。相對於民進黨長期主張「週休二日」,民進黨執政後,於2000年時就立即實施調降法定工時,從雙週96小時降到84小時,而馬總統上任至今卻從未調降過工時。陳其邁也說,現在勞工痛苦的問題,一是失業率高,二是收入低,三是非典雇用沒保障,四是無薪假恐又再起。馬政府應該對症下藥,不能只會開老是跳票的芭樂票。
陳其邁也以馬總統今日公布的其他政策為例,四年前說要建立富麗新農村4000個,今天又說,未來要打造4000個新農村。陳其邁說,這樣的政見更證實了馬政府四年毫無作為,政見跳票,只讓農民生活更苦,卻毫無解決能力。陳其邁指出,與馬蕭2008年的政策白皮書相比,黃金十年今日公布的部分有近半數雷同(如附表),其餘部分不是抄襲蔡英文,就是把08年政見取消列管消失不見。陳其邁說,當前全球經濟情勢嚴峻,部分電子業者已開始放無薪假,馬政府不用心面對全球嚴峻的經濟情勢,提出預防對策解決問題,只把心思用在提出抄襲別人政見,或是把四年前未兌現的舊政見重新提出,想要矇騙台灣人民。
黃金十年政策白皮書沿用2008馬蕭政見例舉
五大主軸
|
2008馬蕭政見
|
2012黃金十年
|
開放布局
|
逐步實現「全台自由貿易區」
|
研究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逐步達成經濟自由化的目標。
|
在WTO架構下推動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全面經濟合作協定」(CECA)。
|
推動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議
|
科技創新
|
維持政府研發經費每年10%的成長,2012年全國研發經費占GDP之3%。
|
全國研發經費持續提升,確保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維持世界前茅。
|
將台灣發展成為「全球創新中心」。從資訊硬體製造大國,轉型為以台灣作為資源整合及創新服務中心的全方位世界資訊大國。
|
建置產業創新科技之國際接軌環境,吸引國際科技大廠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與區域營運總部。
|
樂活農業
|
增加稻米消費
建立農地分級、分區管理及變更回饋機制
減少休耕地,鼓勵農民種植玉米、牧草、造林
|
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提高農產品消費
保育優良農地,強化農地農用管理
活化休耕地,鼓勵種植進口替代作物
|
採用直接所得補貼,提高稻農所得。
|
規劃建立農業所得支持措施
|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
建立產業自主的產銷調節體系
|
推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
穩定農業產銷
|
繼續推動吉園圃制度
輔導農漁產品符合用藥安全規範,確保消費者健康
發展常駐休閒社區。推動休閒農業區升級
|
推動吉園圃
推動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保障農產品品質衛生安全
打造優質農村旅遊環境,開發多元主題旅遊及旅遊商品,擴展新興農業旅遊市場
|
推動農村再生計畫
照顧4,000個鄉村地區
|
推動農村再生
打造4000個新農村
|
結構調整
|
推動新興產業,包括文化創意產業、節能減碳及替代能源產業、智慧生活產業、生技醫藥產業。
|
促成新興產業占整體製造業產值從2009年4%提升到2020年的30%。
|
促進就業
|
協助各縣市發展地方特色產業
|
開發在地就業機會
|
勞資與政府三方諮商基本工資
協助工會團結與改革
企業內工會組織得擴大組織範圍
企業工會組織團結化
推動產業別之勞資對話機制
鼓勵勞資誠信協商,簡化罷工法定程序
|
定期檢討基本工資
落實勞動三權,強化集體協商機制,培養工會幹部協商能力,透過協商程序,提高勞工實質所得
|
鼓勵勞資協商降低法定工作時間,與建立彈性工時制度。
|
小額捐款
郵政劃撥捐款帳戶
戶名民主進步黨政治獻金專戶
帳號50074011
捐贈者應注意事項
- 捐款人必須為本國國民,年滿20歲,且具有選舉權。
- 請註明捐款人姓名、身分證字號、地址(含戶籍地址與收件人地址以便寄發收據)、電話。
- 任何人不得以本人以外之名義捐贈。
- 匿名捐贈不得超過新台幣1萬元。
- 個人對同一政黨、政治團體每年捐贈總額,不得超過新台幣30萬元;對不同政黨、政治團體每年捐贈總額,不得超過新台幣60萬元。
- 其他規定請參閱政治獻金法或監察院網站。
- 依政治獻金法規定,任何人不得以本人以外名義捐款,故線上捐款僅供個人捐款;且捐款人即為收據開立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