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今(23)日下午在經建會前主委何美玥、競選總部副總幹事李應元、洪奇昌以及立法委員參選人羅致政的陪同下,出席「台灣經濟發展論壇-與國家未來領導人對談」活動,以下為蔡英文演講全文:
很感謝能夠有這個機會,和各位產業界的先進請益,交換意見,並且共同思考在一個變化很快、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台灣經濟與產業的下一步究竟要往哪裡走?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全新的局勢,自90年代WTO的開放以來一直到2011年,全球都在震盪之中,而台灣在震盪的國際情勢中,如何維持國家跟經濟的活力,這是必須共同思考的。
全球經貿環境在這短短幾年之間,產生很劇烈的變化;很多過去台灣以發展的基礎,和過去很不一樣,很多觀念與制度,也有結構性的不同。
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全球金融體系必須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儘管台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打消呆帳、接管不健全的金融機構,希望能夠重建金融秩序,民進黨在執政時整頓了金融體系,使得台灣在2008年可以挺過金融風暴;但不可否認,金融事業需要做在一次的結構調整,尤其是要探討金融產業和機構,未來在國際上是否有競爭條件?
90年代以來到今天,台灣的金融界在消費金融,也就是一般指的零售市場(retail market)的領域經營的相當好,但要邁入下一個階段,金融產業必須變得更有競爭力,我們需要具備研發創新金融商品的能力以及投資銀行來協助開拓新型事業或者是讓資金有好的投資管道,同時,還要主導並參與融資的交易。這是金融界在國際間必須面臨的競爭,我們希望金融產業可以做調整,能夠強化國際競爭的能力。這需要政府的支持,不管是在人才引進、建力金融監理機構、以及結構性調整所需的行政資源,政府都要配合支援。
我們的金融監理機構的能量必須強化,而金融監理機構必須要熟悉、了解市場,並深入掌握每項金融商品所沿生的風險,才能精確的做規範,在保護消費者時不至於限縮新型金融商品進入市場的空間,而投資大眾在面臨複雜的金融商品時,更需要金融監理的機制。
除此之外歐美債務危機也告訴我們,政府放任財政赤字,將引發社會與經濟的負面效果,包括國內投資減少、信用評等下降、通貨膨脹、經濟停滯,以及社會的貧窮化。政府以濫用赤字來解決短期經濟問題的手段,必須有所節制。
再來,新興工業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讓我們必須更積極投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來維持國際競爭力,解決產業外移、工作機會流失的問題。全球化所帶來的高失業及貧富差距,更使得「創造工作機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挑戰,變成政府最重要的責任。
除此之外,台灣還面臨國際經濟局勢的重組。中國的崛起、和它近年的經濟轉型與成長放緩,以及韓國與歐、美之間的FTA陸續生效,都密切牽動台灣的全球經貿佈局策略。而台灣和主要國家的FTA近年來毫無進展,嚴重影響台灣的國際佈局,將是我們的一大隱憂。
還有全球暖化與能源問題。為了因應極端氣候所帶來的氣候變遷,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而日本311福島核災,則更進一步提供我們對於能源政策的反思。福島核災證明了核電是高風險、高成本的發電方式,沒有一個政府可以保證核電廠是絕對安全的。這讓我們驚覺,台灣過去對綠能產業的投資不足,在能源政策上缺乏長遠佈局,也走得相當艱辛。
在因應國際局勢變化的同時,回頭檢視台灣過去的發展策略,我們也不能忽視它所造成的內部現象,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發展失衡、環境生態、財政支出、及所得分配等各個面向的失衡問題。
這些新興挑戰,迫使政府和產業,都必須加快調整的步伐,才能追上大環境變化的速度。
過去兩年,民進黨雖然是在野黨,但是我們沒有放棄執政的企圖,沒有放下讓台灣永續發展的機會的責任。我親自帶領討論的「十年政綱」,連結執政人才、共同思考政策方略,不斷在為2012年重返執政做好準備。我們所提出的未來經濟發展策略,正是建立在對全新國際情勢的認知上,針對未來台灣競爭力的提升,希望能對症下藥。
我曾經不斷提到,台灣的產業發展必須以兩項策略,來形塑並面對國際與國內的各項環境衝擊:
第一、是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識經濟和創新產業,作為國際競爭的基礎,同時協助企業在全球、包括在中國的佈局,使企業獨特的產品、知識、技術、文化創意、及經營模式等利基,能夠擴大運用。
第二、是發展具有地方資源特色的在地經濟,協助具有在地資源特色的企業,也能得到投資機會及創造就業,並且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甚至於在發展至成熟時,可以在地經濟的產業推向國際市場。
今天我要藉著這個機會,這些計畫都不陌生,在十年政綱中有具體的規劃。
在發展知識創新產業方面,台灣因為自由多元的文化,以及長期參與國際競爭的經驗,具有很高的創新潛力。但是台灣企業多數為中小企業,不容易單獨整合資源以完成創新,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事業;因此政府應該積極促成各種支援創新活動的產業,使得投入研發創新的人,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夠得到必要的技術和資金支持,等到發展到適當階段的時候,就能夠在市場上獲利。
要滿足對研發創新的支持,育成中心和創投基金,應該在創新更早期的階段就開始提供協助,;各大學及工研院,也應該提供更廣泛的技術服務。我們必須提倡由資金擁有者和大企業提供「天使基金」和創投基金的風氣;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信用的保證基金,也應該以更多樣的方式,來協助創新創業者取得資金。
另外一個重點是,我們將發展新型的產業,叫做「研發產業」。長久以來,研發部門附屬於大型企業或服務業,缺少讓研發產業做為基礎工程,因此台灣必須建立這個機制,讓研發產業自成一個基礎,並建立研究成果的轉承機制、及市場承接平台,使創新者的創意,能夠轉換為市場上的商品或技術,形成完整的創新產業鏈。今天我們的產業鏈,沒有建立好,且是零散的組成,因此要重整為創新的產業鏈;此外,我們會建構試驗平台及先驅科技基地,使台灣成為新產品開發的最好聚落。例如,發展電子產業試驗基地,建構以台灣為基地的實體運用環境;以及建立生技產業的承接及試驗平台,專注於產品設計及市場需求。
為了提升創新與知識經濟,我們應該擴大歡迎外國高階人才來台灣工作、及外國創新企業來台上市與投資。特別是針對近年來國內高階專業人才的短缺,必須優先檢討現行法令,排除居留、課稅及行政程序等各方面的障礙,強化吸引全球專業人才來台工作的環境條件,並借重他們的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術,強化台灣產業的競爭力。
長期而言,台灣必須盡速推動必要的制度改革,以培養我們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必須更符合就業及產業的需要,各大學應該在各自明確的發展定位上,有效運用資源,和企業一起扛起責任,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提升人才的創新力和國際觀。
政府更應該協助產業,利用獨到的知識與創意能力,到國外投資生產,進而擴大全球市場。比如鼓勵台灣服務業,將其獨特的經營模式,特別是生活方面的創新,轉化成為可以輸出或對外投資的商業服務模式,並以速度及管理能力的優勢,在市場上取得先機。台灣有部分的知識及文化創意產業,在華人世界中具有相對優勢,因此,我們也會針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貿易障礙的去除,積極與中國進行相關的協商。
在中國市場之外,台灣應該積極開拓其他市場。近年來,新興的國際市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政府應該和產業合作,尋求多元的發展。民進黨政府過去已與美、日、歐盟謀求以TIFA方式逐步完成FTA的實質內容,透過「堆積木」式(Building Blocks)的貿易協商過程,將台灣的國際經貿空間打造完成。未來,因應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形成,更需要加速進行結構調整,做好因應開放競爭的準備工作,同時也要積極展開和貿易對手國洽簽FTA,並適時推動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同時希望透過區域性、多邊性的國際性組織,來循序漸進融入全球化及區域經濟整合。
其次,台灣要正視在地經濟的重要性。因為它提供不同台灣的角落工作機會,減緩區域失衡的現象。
我們推動在地經濟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內需市場的角色,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並且運用既有的人文自然資源,來促進在地就業。
我們更希望透過在地特色和文化創意的發展,進一步幫助部分產業取得獨特的國際競爭力。全球化的本質就是「越在地,越國際」,在地經濟的特質不僅是讓產品和服務在國內市場中,能夠與進口商品競爭,它更是要藉由特色來提升商品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拓展空間。
所以,在地經濟並非如我的對手國民黨所批評的,是要放棄全球市場而只重視內需。在地經濟將啟動內需與出口成長的雙引擎,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並且緩和「三角貿易」盛行下經濟成長與國內就業脫勾的現象,造成結構性、常態性失業的問題。
「在地經濟」不只是農業,它包括了製造、服務、研發、能源、營建等各類型的產業。它應該是一個和「知識創新」並行的策略,也需要持續研發創新,加入知識與文化的成分,讓產業更有競爭力。因此地方政府和在地的研究與教育機構,應該協助在地產業的科技研發和文化創意,培育相關人才,而中央政府也應該在資金上,給予充分的協助。
民進黨的產業政策,也依循著「知識創新」和「在地經濟」兩大策略。
在製造業方面,我們努力的重點要從過去的降低成本,改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知識創新。新興的綠能產業、生物科技產業,以及已經有深厚基礎的電子資訊產業將是發展的重點,另一個重點則是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包括利用生產設備的改善,帶動機電產業的高值化。同時將透過政府參與投資研發、打造產業群聚、以及培訓和引進必要人才等方式,和企業共同掌握這些產業當中,台灣具有競爭潛力的項目來發展重點。
過去的科技產業偏重於代工製造,未來我們要讓科技的產業走向與生活需求結合的應用,並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與社會照護能力。
在一些攸關未來的趨勢及人民生活的關鍵領域,例如公共安全、節能技術、人口老化、人文藝術、健康醫療、糧食安全、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育、生物多樣性研究等領域,都值得政府投入更多研發資源及基礎建設,創造各行各業高值、便利的生活產業。
在營造業方面,政府建設應該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為目標。藉由政府所主導的老舊社區建築的全面更新、節能建築的推廣、以及都市機能的強化,未來數十年將能夠提供營建業更大規模、更穩定的商機,並且創造許多就業機會。
在服務業方面,我們將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需要,快速發展照顧服務體系,並提升醫療產業的規模。我們也將改善傳統商圈的品質,使小型零售商能藉由商圈及自己的特色,找到生存空間,解決大型商場壓縮小型零售商的生存空間。我們將協助餐飲觀光及其他個人服務業,發展適合台灣特色的生活方式及服務模式,以提升生活品質並吸引國際觀光客,甚至成為到國外投資推展的基礎。此外,我們更要強化金融、技術研發、以及人才培育等支援體系的相關產業。
農業與地方特產、以及其他在地經濟的產業,也是另一個推廣的方向。我們將支持各大學和技職院校,結合地方政府,協助在地產業的研發及行銷,先鞏固擴大地方特色,進而以此特色取得獨特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將在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及國發基金之外,另籌一千億的鄉村發展基金,來支持鄉村產業的投資。
在經濟策略及產業政策之外,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也為人所關心,所有的指標都顯示,總統大選的結果將會非常的接近,民進黨很有可能會贏得這場選舉。我要向各位說明,如果民進黨在2012贏得政權,我們會致力建立互惠互利的兩岸關係,讓兩岸政策具有穩定性。
我們也了解,有一些人對於民進黨的勝選感到憂慮。我們認為,在不減損台灣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我們會盡其可能去緩和這種不安的氣氛。一旦我們勝選,在長達四個月的「政權交接期」當中,就會積極尋求與對岸對話的機會,透過誠意的溝通,讓對岸不會對大選後的新局勢感到不安。
無論是選前或選後,基於台灣長遠的利益,我的兩岸政策主張都強調台灣共識的建立,而不是去擴大內部的對立。因此,我不會將兩岸關係當成選戰的工具,或者是短期政治操弄的議題。
兩岸關係必須以國內共識為基礎,才會走得長久、穩定。過去在我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將1990年代國民黨的「三不政策」,轉變成依據WTO多邊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成功開啟小三通、推動包機直航,打下日後直航和觀光客來台的基礎,並為人員、貿易、投資、金融、科技等交流層面,建立制度與風險管控機制。
未來,我也會以「台灣共識」作為基礎,繼續維持與中國間穩定和諧的關係,務實交流。對於過去三年兩岸簽署的協議,人民有疑慮的部分,我們將會透過朝野協商的共識,以公開、透明的原則來妥善處理。
金融海嘯之,各國的經濟都在歷經「再平衡」(re-balancing)及結構調整的痛苦過程。我們看到了產業面對生存與競爭的困難與辛苦。未來民進黨執政後,我會做一個有擔當的總統,打造一個充分溝通的團隊,透過充分的對話,來整合不同的立場,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
民進黨絕對會支持產業的發展。因為產業發展的意義不僅在於創造財富的累積,更在於提供人民充足的就業機會,並打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我充分理解台灣的各項社會意識的高漲,為產業發展帶來很大的挑戰,但是我也相信,只要以社會整體利益極大化為目標,理性溝通、誠懇傾聽,我們可以在各種立場之間找到均衡點,建立「共同分享、共生共榮」的價值。
對於贏得明年初的總統選舉,我充滿信心;我也深自期許,自己能夠帶領台灣,突破環境的艱困挑戰,利用台灣的優勢與活力,創造全民共享的繁榮與經濟發展。
最後,敬祝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