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主席蘇貞昌今(1)日「過庄行聊」前往台東縣,首站參訪東河鄉阿美族都蘭部落的聖地都蘭鼻。蘇主席與部落耆老座談時表示,都蘭鼻是原住民海祭的聖地,台灣若要保持多元的傳統,文化與特色,就該尊重原住民族,守護土地與傳統文化,「台灣不欠、不缺水泥觀光飯店,但如果少一塊這樣的聖地,就永遠消失再也找不回來。」
當地耆老頭目首先進行歌唱、祈福等儀式,歡迎蘇主席也為守護家園祈福。都蘭部落工作者希巨蘇飛說明,位於海岬的都蘭鼻是族人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海祭的地方,十年前政府一度有意對聖地做觀光開發,引發劇作家陳明才為了捍衛原住民族聖地,投海死諫。阿美族人稍後矗立一根漂流木柱紀念「阿才」,而都蘭鼻也恰好與另一爭議的開發案「美麗灣」,隔著峽灣遙遙相對。
對於族人發言希望政府及外來者尊重他們的聖地、祖產與傳統文化,蘇主席回應說,他以民主進步黨主席的身分前來,就代表民進黨和其他外來人的態度不同。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土政黨,是民進黨首先發起「還我土地」、「原住民族正名」等運動,民進黨堅持和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站在一起,「不只是閩南人,更包括原住民族」;過去民進黨與大家一起努力保護原住民族文化,有些沒做到、做不好,或想去做卻被其他政黨壓制,「文化需要相互尊重和了解,只要堅持就有希望。」
蘇主席還說,他的女婿是阿美族,兩個孫女也是阿美族命名,「我不只是原住民族的朋友而已,阿美族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都蘭部落被欺負就是我被欺負」。也因為這一層關係,他曾多次拜訪原住民族部落,捐贈都蘭部落包括幼童桌椅等器材,並參與三天的「巴卡路耐」(青少年晉升階級儀式),他很清楚這裡是部落舉行神聖祭典的地方,應該要被保存。
他強調,台灣不欠多一棟水泥的觀光飯店,但台灣如果少了像都蘭鼻這樣的聖地,就永遠找不回來;他以擔任台北縣長推動三峽老街改建工程為例,當時一些人主張蓋大樓、蓋飯店,但他堅持保留老街,不拆老建物、也不另外拓寬馬路,就是為了確保傳統的老街文化獲得保存。
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林育生、原住民族事務部主任馬耀谷木、婦女部主任陳瑩、在前達仁鄉長張金生,及陳‧藍姆絡議員等人陪同下,稍後蘇主席稍後參訪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原社」)的「手創生活館」,並接受電台專訪說明民進黨日前推出的有感經濟政策。
「原社」成立於1971年,四十年來歷經「原助、原能、原力到原創等四階段,2004年起推動部落服務及文化產業,讓部落貧弱家庭有就業機會和生活能力,此外教會還重點推動「聖潔運動」,盼重建兩性關係及家庭價值,預防部落裡日趨嚴重的非婚生子女、墮胎等問題。
「手創生活館」林秀慧經理導覽說,他們申請政府補助設立,另獲多元就業等方案支持,製作陶藝品、編織品、手繡品等商品。手創館現有11個工作成員,他們自主營運、自負盈虧,蘇主席除深入了解每項產品的製作過程,還親手做了兩副琉璃手環。
針對媒體詢問行政院主計處九度下修GDP成長數據,來到「保一大關」,對此蘇貞昌表示,主計處九度下修經濟成長率到1.05%,令人怵目驚心,「每一個數字的下修,不是只有數字的調整,而是代表人民的困苦生活」;人民生活痛苦、經濟衰敗,馬政府卻還是無感,民進黨早在一個月前就呼籲「換內閣,救經濟」,「馬總統不知為何到現在還是枉顧民意,不換內閣」,「馬總統你到底在等什麼?」
至於媒體詢問民進黨對於刪除立委所謂「9A」津貼福利的態度,蘇主席重申民進黨立場說,黨中央經過討論並與立委態度一致,就是「如果有不合法、不合理,該刪就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