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今(6月7日)舉行「關懷香港系列:中國因素在香港」座談會,由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主持,會中邀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教授孔誥烽擔任引言人,資深時事評論員林保華、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陳奕齊、資深媒體人李志德等人擔任與談人,就中、港經濟整合下的香港本土意識,及香港中聯辦對兩岸互設辦事處的啟示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主持人洪財隆一開始即點出,在香港正徘徊在普世價值、愛國主義及本土意識的三叉口時,台灣關懷此時的香港,最重要的理由,即是從價值聯盟的角度,共同捍衛所珍視的民主與人權。同時,香港做為第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與中國透過CEPA所構築起的經濟整合架構,在相關議題上,香港經驗提供我們獨一無二的借鏡。
孔誥烽教授表示,香港原有獨立城邦的格局,但七零年代香港開始走產業升級道路,從那時起香港與中國經濟開始勾連在一起,香港從此擺脫不了中共從經濟到政治、社會的全方位滲透。觀察最近最具爭議的香港普選問題。從二零零七年區議會選舉中可發現,中共對組織戰的操作已十分深入細膩。關心香港人士一直擔心移民審批權握在中共手中,中共是否是藉由一日一百五十人的新移民培養投票部隊。過去,這樣的憂慮皆被視為是恐懼政治、排斥新移民,但最近已有中共內部人士證實,新移民中確實有很高比例的人有任務在身。
曾經長居香港的林保華分享他自己的香港經歷。九七香港主權移交前,他在信報工作,當時香港社會可說根本沒有港獨思潮,頂多是大香港主義。九零年代積極參加香港的抗日運動、包括保釣運動的林保華後來轉為支持港獨,他說:「中國對香港的鴨霸態度即使老一輩都受不了。」這幾年也紛紛有人轉為支持本土化。龍獅旗重新出現街頭象徵著港人對英國殖民主義的懷念,在英國治下,香港享有自由、法治、繁榮與人權。如果中國不好好處理香港的問題,本土意識很有可能走向港獨。
和香港有著特殊情緣的陳奕齊曾莫名地被列入黑名單中,無法入境香港,對於中共對「台獨與港獨合流」的恐懼有切身經歷。他質疑,當香港因為中港邊界融合而出現本土化聲浪時,台灣反而要去關心中國人權,要走上與中國靠攏的道路嗎?他也擔心,連英國柴契爾在跟鄧小平談判九七移交後,都在人民大會堂前摔了一跤,「台灣真的有辦法去跟人家政治談判嗎?」。他認為我們這一代的人應該思考,獨裁的中國併吞民主的台灣跟民主的中國併吞民主的台灣,哪一個會比較受國際輿論支持?他認為台灣的當務之急是推動「陽光兩岸政策」,了解兩岸目前經濟依賴關係,政界、產業界與中國的利益關係、權貴經濟交流及運作。
資深媒體人李志德則以中共對待香港的手段很可能應用在台灣為前提,從中聯辦在香港的運作談兩岸互設辦事處議題。他觀察到中聯辦在香港區議會、立法會及特首選舉接連打了幾場勝仗。若國台辦在台設處,中國強大情蒐能力配合一個可操控的媒體,是否可能決定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港澳地方重視宗親、社團,中聯辦很早就透過豐沛的金脈滲透這些社團,並掌握其社籍資料。在多次選舉中透過前面提到的新移民和掌握在手中的幽靈人口為代理人,甚至自己培養出的候選人取得勝選。對照台灣,香港有宗親、社團,台灣有農、漁、水利會,透過特定政治人物,甚至可深入滲透村落宮廟。我們應該思考,在台灣有沒有中共直接指揮運作的代理人?他提出一個問題:兩岸互設辦事處是一件可以協商的事情嗎?他認為在立法院運作前,應該先決定的是,台灣到底要不要一個中聯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