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今(28)日由財經對策小組召集人吳榮義、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中國部洪財隆主任,共同召開「檢視ECFA三週年」記者會。吳釗燮表示,三年前馬政府宣稱一旦與對岸簽了ECFA之後,不但可以增加外商到台灣投資、每年可以為台灣節省外銷中國的產品約3千億元關稅,還會加快台灣與美、日、東協、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的腳步等等,結果全部跳票,不僅令大多數的台灣人民失望,同時也印證了民進黨當時提出的許多擔憂與疑慮是正確的。
吳釗燮指出,三年過去了,馬總統親自領軍下,迄今尚未與任何一個國家簽訂FTA;2011年台灣在全球外國人直接投資排名倒數第二,只贏安哥拉;台灣外銷中國的關稅減免效益也只有原本宣稱的4%,此外,出口競爭力不升下降,貧富差距也日益擴大。他說,三年前簽訂ECFA幾乎是馬總統一人決策,現在ECFA成效不彰,甚至對於台灣的經濟自主性造成傷害,卻不見有人負起政治責任。
洪財隆認為,最近「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起全國譁然,其實是在三年ECFA簽訂時就已經種下的因。三年前在簽訂架構性的ECFA時,政府事前沒有做詳細的產業分析、影響評估,以及與相關業者的溝通;談判過程全是黑箱作業,規避國會的監督;事後的產業輔導與可能衝擊的因應方案也付之闕如。如今「服務貿易協議」涉及的是實質性的服務業市場開放內容,民眾才驚覺關係到自己生存利益的嚴重性。
洪財隆說,台灣經貿發展必須要有平衡性,包括台灣內部產業結構的平衡,以及對外經貿關係的平衡,對於馬政府只跟中國簽ECFA,而無法跟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簽FTA,已經造成台灣經濟對外經貿戰略失衡的危機,我們必須提出嚴正的警訊。
吳榮義則表示,檢視ECFA三年來的結果,證明馬政府當初是在欺騙人民。現在馬政府更加快與中國經貿結合的腳步,貨品貿易還沒有談完,就直接跳到服務貿易協議,開放服務市場,讓中國的資本、人員進入台灣的國境之內。他說,台灣的服務業只有少數大企業才有競爭力,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小本經營,勉強可過生活的行業。馬政府完全沒有做評估,也沒有和這些最弱勢、首當其衝的人進行溝通,做好配套的準備,就決定簽署,究竟動機為何,令人百思不解。
吳榮義強調,中國並不是市場經濟的國家,況且還有併吞台灣的野心,因此會來台灣投資的服務業,多半是有後台的國營企業,挾著國家的資本、龐大的規模,進來台灣自由開放的國內市場,進行不公平的競爭,如此不但會傷害我們的經濟、就業、文化、生活方式,甚至還有國安的疑慮。吳榮義呼籲全國人民,能夠看清事實,服務貿易影響的層面和衝擊遠將超過ECFA和先前的協議,大家必須一起站出來捍衛我們最基本的生存權利。
馬政府說
ECFA是與國際接軌的敲門磚;只要簽了ECFA,我國一定能和東南亞、美國、日本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 (註2);要提升政府FTA小組的層級,馬英九會親自領軍和其他主要貿易夥伴洽談簽訂FTA(註3)。
檢視
- 推動與美國、日本、歐盟、東協FTA,馬政府這三年間陷入空轉,台灣要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仍遙遙無期。
- 馬英九總統親自領軍下,迄今尚未與任何一個國家簽訂FTA。
- 馬政府表示,台灣和新加坡、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實質內容已談完,正進行最後的法律檢查。惟這兩個國家僅占台灣貿易總量的5%,對台灣的助益十分有限,無法根本改善台灣的國際孤立處境。
- 2010.08.05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大陸對於外國和台灣展開經貿往來的立場是一貫的,也是明確的。大陸希望有關國家繼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審慎處理有關事宜。
馬政府說
ECFA會讓更多外商來台灣投資。
檢視
- 2010、2011、2012年核准僑外對來台投資金額處在38、50、56億美元的低檔。(民進黨執政期間2007年時達154億美元)。
- 2011年外資對台投資出現四十年來首度淨流出,台灣在全球外國人直接投資排名倒數第二,只贏安哥拉,甚至輸北韓。
馬政府說
ECFA會讓台灣廠商加碼投資、根留台灣,增加國內工作機會。
檢視
- ECFA生效之後,台灣的國內投資動能持續下降。台灣的實質投資率在2011年衰退到17.2%,是僅次於2009年15.6%的歷史第二低紀錄,2013年的實質投資率主計處預估只有16.2%。
- 2011年核准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13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09、2010、2012年度分別為61、122及109億美元。
- 2013年1至4月「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達50.4%,三角貿易無助於創造國內工作機會。
馬政府說
簽ECFA之後,一年可以幫台灣這邊省下三千億台幣的關稅。(註5)
檢視
- 關稅減免效益只有原本宣稱的4%。國貿局統計,自2011年開始實施早收清單到今年四月,累計兩年四個月減免關稅僅8.48億美元,若依馬政府所稱,兩年四個月至少可減免關稅約210億美元,實際金額卻只有4%。
馬政府說
ECFA是要幫人民做生意,提升我國出口的競爭力。
檢視
- 台灣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的佔有率,由2010年的8.3%,下降至2012年的7.3%。
- 2012年出口年增率台灣為負2.3%,在四小龍中衰退最大,韓國負1.3%、新加坡負0.2%、香港3.3%。
- 2012年對中國(含香港)出口較去年同期衰退4.4%。
馬政府說
ECFA可吸引全球投資台灣,調整產業結構,反而可以縮減貧富差距。(註4)
檢視
- 全國低收入戶數及人數由2010年第2季的107,626戶262,403人,上升至2011年第1季的110,682戶268,428人;2011年7月1日起實施新制社會救助法後,2013年第一季低收入戶及人數達到142,166戶、345,365人。
- 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統計,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二十等分,2010年最富有五%家庭平均年所得是最窮五%家庭平均年所得的93倍,2011年更增加到96倍,連創歷史新高。
- 「房價年所得比」全國由2010年上半年的7.7倍上升到2013年第1季的8.9倍,同期間台北市由10.9倍上升至13.5倍。
馬政府說
絕對不會再增加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
檢視
- 雖然沒有增加中國農產品開放項目,但是現有開放的中國農產品進口台灣的數量卻不斷增加,影響本地農產品的銷售及價格。台灣2012年進口中國農產品8.34億美元,較2010年的6.62億美元增加1.72億美元,成長26%。
馬政府說
台中一家工具機製造零組件的黑手老闆,他跟我講如果工具機出口好、員工生計就好,出口差就受影響,他們很擔心被邊緣化失去競爭力。(註6)
檢視
- 2010.12.27 兩岸同步公布特殊原產地規則,列為敏感性貨物的工具機,出現落日條款,中國要求2014年起工具機的「數控系統」必須是百分之百兩岸所產製,否則工具機將從零關稅清單中出局。
- 2011.06.07經濟部新增「可能」受到貿易自由化衝擊九項產業,包括工具機以及未來專攻中國市場的食品與運動用品。其餘列入印刷工業、紙容器、模具、車輛零組件、金屬製品與衛浴五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