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轉型過程之後,如何矯正威權時期對人權的侵犯以符合正義,原本即是經歷民主轉型國家的普遍難題。近來在台灣,推動轉型正義的呼聲亦越見高漲。今(10/31)日正好是蔣介石的冥誕,這位統治台灣近三十年的威權領袖去世迄今雖已逾三十年,然而台灣社會在制度器物與意識上仍受到他很大的影響。對威權時期遺留至今的影響應如何處置?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在上午舉行《中正精神長相左右?-從轉型正義的角度看蔣介石的歷史定位》座談會,會中邀請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徐永明、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林世煜、台灣北社秘書長楊文嘉、以及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堦參與座談。
主持人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指出,對許多經歷民主轉型的國家而言,如何看待與對待過去威權時期的統治者,都是一件重要的工作。然而台灣由於民主化過程的限制,至今未能處理轉型正義的議題。蔣介石的紀念堂、國定的蔣公誕辰紀念日、各地的中正路等等威權遺緒,目前仍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我們社會之中一直都有一群人對蔣介石有很深的情感與尊崇,這使得這個問題的處理更為困難。
徐永明教授認為,現在之所以有人會認同蔣介石或過去的加害者,不完全是出自族群的情緒或是偏見,而是對歷史不清楚。台灣現在對轉型正義有三大迷思:一是轉型正義具有針對性、二是談轉型正義太過悲情、三是會挑起對立。但是過去的加害者必然是轉型正義針對的對象。再者,現在討論轉型正義都是從受害者的角度出發,加害者在其中缺席了,所以會顯得只有悲情。而討論加害者若會造成對立則是因為過去的歷史被忽視,沒有被清楚呈現。現在民進黨對過去的歷史基本上是持比較冷漠、遺忘的態度,他認為對威權的遺緒應有更多討論,應積極將加害者的事蹟寫入歷史之中,如此一來轉型正義可以為更多人所接受。要解決轉型正義的問題還是要靠還原加害者歷史的政策。
楊文嘉秘書長表示對過去的歷史可以原諒但是要有真相,不能只是和稀泥的尊重。他建議民進黨對過去的不正義要從各種途徑去還原正義,對不義的冷漠會使它不斷複製,讓情況更為惡化。而今日蔣介石對我們所遺留的影響包括他所代表的制度與思想,也包括他對我們所造成的制約,這些都是我們應當加以檢討的部分。
人權工作者林世煜依據他研究白色恐怖歷史的經驗指出,檔案顯示,蔣介石對每一件軍事審判的案件都會親自批示,也會干涉其判決,譬如指示延長刑期,而每位死刑犯在死刑執行前後的照片也都要親自看過。然而這些事實並沒有太多人知道,事實上現在社會中多數人對轉型正義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原因之一是媒體專注於政治鬥爭,不願處理這個議題,因此使得大多數人根本不會接觸到相關資訊。另一方面,現在年輕人對歷史的疏離起因於上一代沒有教好,他建議要讓他們可以自由而沒有壓力的接近、理解歷史,進而關注轉型正義。這項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議題,還須由他們處理才能完成。
簡錫堦執行長則認為,在過去,蔣介石被神話了,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就是要還原歷史。有真相才能認錯,誠懇的道歉才會獲得寬恕,寬恕正是轉型正義的核心價值,因為若缺乏寬恕我們就無法生活在一起。然而要推動轉型正義需要有各界都信任的人,但我們的政治人物都是族群操弄者。從蔣介石將族群分而治之開始,就埋下族群問題的遠因。簡執行長主張和平、非暴力,主張要相信真理與普遍價值,也要理解差異,尊重多元,並用耐心設法說服反對者接受,這樣才能推動轉型正義。他舉南非的例子指出,南非就是有屠圖主教、曼德拉、這些受各界信任的人物才能達成寬恕與和解,他原以為施明德可以成為台灣的曼德拉,但他也使用語言暴力,因此無法成為這樣的人物。
楊長鎮在總結與會者的看法時指出,重建歷史真相是轉型正義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確實應當重建威權時期的歷史真相,以此做為民主深化的資產。此外,國家的榮典、鈔券、紀念日等等都應加以更改,不應再出現獨裁者的肖像或名號。政府亦不應使用任何國家資源,在公領域延續威權獨裁者的神話。最後,面對不同群體之間,在感情與歷史記憶上的歧異,用對話的方式相互溝通解決歧見,顯然是最適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