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今天(29日)召開第四場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主題為「兩岸公民社會如何交流」,由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主持,發言人林俊憲會後轉述,蔡英文於會議結語時表示,民進黨應該思考如何與公民社會建構有意義的夥伴關係,至於在對公民社會議題的了解與掌握上,民進黨則必須要再「補課」,並找出與民進黨支持者之間新的共同語言,扮演好政黨角色,只要堅持體現進步價值,就能達到溝通與對話的效果。
蔡英文指出,做為政黨,我們要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與公民社會形成有意義的夥伴關係?這是民進黨要時常問自己的問題。其次,對民進黨而言,如要建構全方位的兩岸政策,超越現有格局,就必須對公民社會領域的相關議題有更充分的了解。現在兩岸之間的交流很多,也跨越不同領域,但是欠缺系統性的了解,也沒有做好公共知識的累積,這是民進黨未來必須努力要做的事。
此外,蔡英文認為,台灣與中國的發展,不是只有政治跟經濟的議題值得討論,兩岸都很有令人期待的社會力量存在,只是過去這個面向一直被忽略。未來,民進黨如何跟公民社會一同合作,共同來改變台灣的社會結構,甚至進而也能透過更實質的交流,改變兩岸關係的格局,這是更需要大家共同來思考的重要戰略議題。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在會後記者會表示,本次擴大會議出席一樣踴躍,約有70人左右出席,並有28人次發言。洪財隆歸納多數與會者發言內容指出,兩岸在政治與經貿交流之外,應更重視兩岸公民社會的交流;至於政黨與公民社會之間的關係,則應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來看待,無論是在台灣內部,或是在兩岸之間都是如此。此外,延續前一場對中政策擴大會議討論「中國因素」時不斷提到香港與台灣的關係,這次會議同樣有許多人主張民進黨應多關注香港的發展與變化。
本次擴大會議邀請中國民運人士王丹、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陳志柔,及作家張鐵志擔任引言,並邀請華人民主書院秘書長王興中就中國社會發展進行背景介紹與說明。
華人民主書院秘書長王興中在背景說明時指出民進黨缺乏完整的策略,所以沒有一套完整的兩岸公民社會交流策略;其次,他認為目前兩岸之間的公民團體交流太偏向學術性及公益性,另外,中國很重視台灣的民主轉型,但民進黨執政時期因為沒有好好處理轉型正義問題,所以無法更有自信在民主轉型問題上發揮影響力。
王丹在會議中表示,針對中國不要有單一整體的論述,希望民進黨能夠區隔「中國」、「中國人」、與「中共當局」的差別,並主動把區隔性講出來,這樣才比較有利於和公民社會交流。其次,民進黨在評價中國公民社會時不應太悲觀,民進黨應成立小組長期關注、討論中國民主化的問題。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則指出,習李新政權登基未滿一年,一方面釋放「反腐改革」的信號並整肅薄熙來勢力,另一方面則加強打壓「新公民運動」,抓網路的意見領袖,目前中國政治自由化的氛圍黯淡。另一方面,吳介民認為台灣對於香港對中關係的變化關注不夠。以往,香港與台灣的政界交往對象,以泛藍為主,但國共和解之後,國民黨已經不熱衷與香港交往;在此同時,香港與泛綠的交往卻施展不開。可能原因是民進黨和香港泛民派相互陌生,因為陌生所以不懂對方的訊息,另有可能是一部分人熱衷民共交流,所以就迴避和香港交流。但不論如何,台灣的反對運動與公民團體,仍應該給予香港民主運動更多的關心與支持。
吳介民說,兩岸關係本質上是「跨國關係」(inter-state relationship),牽涉到兩部國家機器之間的互動,以及兩組「國家—社會關係」的互動。但是國共兩黨的合作方式,將跨國關係限縮、或矮化為「兩黨關係」,成為「內政化」關係的延伸。台灣公民社會應該去反抗或拆解這個關係。
政治評論人張鐵志表示,台灣一方面要防止「中國因素」對台灣民主的侵蝕,但另方面也要促進兩岸公民社會交流。中國因素跟公民社會的交界點是什麼?其灰色地帶就是媒體。他認為目前中國媒體很多都屬於官方的,但這些媒體到底是屬於公民社會還是其他?他認為八零年代佷多反對運動的人現在都變成媒體人,這些在媒體寫文章發聲的很多都值得交往,我們應可以開放一些中國的雜誌進來。
中研院社會所陳志柔在引言時指出,台灣與中國的經濟交往及民間交流,對台灣的社會群體有不同的影響。兩岸急速互動交往過程中,「經濟不受益者、心理不舒暢者」,跟所謂「泛綠支持者」未必是同一群人。隨著中國經濟入侵台灣、兩岸公民社會交往日多,台灣社會中的「經濟不受益者、心理不舒暢者」會日漸增多。對民進黨而言,瞭解哪些群體是「經濟不受益者、心理不舒暢者」,爭取成為這些社會群體的代言人,才可能掌握台灣社會的趨勢,引領台灣在兩岸關係中新一輪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