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今(14)日召開第四次會議,會中邀請諮詢委員國安組召集人陳文政助理教授以「兩岸交流中的國家安全議題:爭議與共識」進行引言報告;並由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就「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初稿提出報告,出席委員針對這兩個主題做了相當充分的討論,並針對包括「憲政共識」與城市交流策略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
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鄭文燦會後轉述指出,蘇貞昌主席在會中表示,在過去這段期間,兩岸之間發生了許多變化,也簽署多項協議,經濟關係日趨密切,民進黨作為最大在野黨,對於新的區域形勢與兩岸關係必然有新的體認,也必須對於台灣的未來承擔更重大的責任並提出主張。蘇主席說,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針對對中政策全面深入的討論,坦誠面對問題,本次會議沒有預設結論,希望在下次委員會議(2014年1月9日)這段期間,全體委員可以更充分的溝通,或指派幕僚共同參與,為民進黨對中政策尋求更正面、更豐碩的成果。
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則表示,總結報告初稿是根據過去3次委員會議及7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的結論綜合整理而成,內容包括前言、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兩岸政治、經濟、公民社會、與國防外交等內容。在7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中,共有520人出席,48篇引言報告,13篇書面意見,188人次發言,是台灣有史以來對於兩岸關係最全面、最深入的探討。
鄭文燦會後轉述陳文政在「兩岸交流中的國家安全議題:爭議與共識」的報告中指出,兩岸軍力逐漸失衡,台灣國家安全已面臨嚴重挑戰,在兩岸交流的同時,台灣應強化國防建設及對國家安全的共識。
基於兩岸國防外交基本情勢與當前問題所得之共識,及依中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的討論與中央黨部相關政策主張論述,陳文政共提列4項基本主張:
一、 臺灣應當與中國建立和平的共存共榮關係,臺海雙方都負有維持和平現狀的國際責任,中國的和平崛起,端視其維護台海和平共存共榮關係的誠意。
二、 臺灣的國家安全戰略應建立在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認同上,臺灣應從全球與區域的視野來看待中國議題,兩岸關係與國防外交應當均衡併重。
三、 在外交上,以美日等友邦為主的民主同盟必須明顯地深化與擴大,以發揮臺灣的地緣戰略重要性。2013年10月3日,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梅健華指出,臺灣可以在跨國議題上扮演「區域領導者」的角色,臺灣是新興民主國家的榜樣,應當負起此一責任,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活動,中國不應打壓台灣貢獻國際社會的努力。臺灣對外關係應以「價值外交」為主軸,結合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與臺灣在良善治理方面的經驗,透過軟性國力、跨國組織、城市外交等多元彈性方式,來鞏固邦誼與擴展關係,讓臺灣的永續存在成為國際社會與中國民眾有所期待的「正面資產」。
四、 台灣追求和平的安全環境,應尋求任何維持區域定的作為,包括民主同盟內的安全合作與互信措施。為避免任何誤判而導致的軍事冒進,臺灣必須嚴肅看待其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臺灣無意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為了嚇阻中國的軍事冒進,營造兩岸和平共存共榮的穩定基礎,臺灣的國防預算必須顯著地提高,以重建人民、軍隊與友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