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馬總統接受「亞洲週刊」專訪相關談話內容,今(26)日民主進步黨發言人林俊憲偕同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召開回應記者會,首先,林俊憲表示,馬總統在專訪中表達欲爭取明年參加北京APEC與習近平高峰會,推動兩岸關係的突破,創造歷史,對此,民進黨認為,中國已明確拒絕馬習會,但總統仍一再表達他個人對馬習會的渴望,這是為了成就他個人的歷史定位,而不是為了爭取台灣的機會,實為人民、國家之不幸。
林俊憲認為,台灣當前國政敗壞,經濟衰退,馬英九不跟自己的人民見面,不見大埔農民,不見反服貿的代表,不見關廠工人,更不敢見中國民運人士,卻整天想要見習近平,這是國家的不幸。他呼籲,既然條件不成熟,就請馬總統專心國政,把經濟做好,不要妄想以外交事務,以馬習會來為施政無能轉移焦點。
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表示,針對馬總統接受亞洲週刊專訪的訪問,民進黨提出兩大質疑,首先,馬總統說「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談判已完成三分之二,民進黨想問馬總統對於協議內容「國人知道多少?」、「產業界掌握多少?」。其次,馬總統「服貿協議絕對不能重啟談判」一說,民進黨也想問馬總統,服貿協議已經進入國會審查進入民主監督的程序,馬總統是站在什麼立場想力阻審查?
「民進黨在此鄭重告訴馬總統,是你的行政部門在對服貿協議進行謠言扭曲」,洪財隆說,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在簽署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等多邊承諾時,台灣適用於「已開發國家」入會標準要求較高者,相對中國是用「發開中國家」的身份加入。更精確地說,台灣在GATS的開放程度是58%,而中國只有37%,因此即便台灣在兩岸服貿協議中只開放中國適用WTO會員國的待遇,在馬政府提出的本版中,實際上台灣開放的程度仍多於中國,而非馬政府對外宣稱的中國讓利。
洪財隆指出,韓國於2012年針對與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爭議,訂立了對外的通商程序法,明文規定事前監督和事後的審議必須與國內業界利害關係人做足充分的溝通。他強調,在馬總統對外宣稱韓國因洽簽FTA而領先台灣時,也不應刻意隱瞞其國內有相當嚴謹的法律程序、保障和協調人民權益的事實,這才是韓國可以對外突破FTA限制的最大關鍵。
洪財隆要求,馬政府應立即重啟兩岸服貿協議談判,並訂立規範兩岸條例簽定的法令,如此才能妥善解決兩岸簽屬條例的問題,並確保台灣的地位。
自由時報記者詢問,馬總統在專訪中提到國際間從無重啟談判的例子,因此服貿協議絕不可能重啟談判,對此,洪財隆表示,「馬總統的觀念裡絕對有件事情必須弄清楚」,他說,民主國家與他國簽署任何協議,一定必須經過國會的實質審查,換言之,國會才是真正對外協議擁有最後決定權力的憲法機構,而非馬總統。
洪財隆舉例,2007年美國對外貿易談判代表署(USTR)與韓國簽署美韓FTA,但行政部門之間所簽定的,但還是必須各自經過國會的審查同意,基本上,美韓雙方不見得用重啟談判的字眼,但是美韓FTA到了2012年才經由國會通過並生效,「基本上,這就是一個重啟談判的例子。」洪財隆強調,雖然國際上重啟談判的例子不多,但那是在該國家已事先訂立了對外的通商程序法,明文規定事前監督和事後的審議,必須與國內業界利害關係人做足充分溝通的前提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