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今天下午2時召開第九次、也是最後一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主題為「新世界觀與台灣對中政策」(系列總結),由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主持。民進黨發言人張惇涵轉述柯建銘總召會後結論時指出,無論是守護民主平台所提的「自由人宣言」,還是鄭麗君委員所提「台海人權決議文」的內容,都與民進黨創黨以來長期堅持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核心價值相符,會中大家對此也有高度共識,未來將把本次會議結論提交給中國事務委員會。
張惇涵表示,本次會議邀請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協會會長徐偉群、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明通、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專欄作家平路、及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人多等人擔任引言。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協會會徐偉群在會中表示,自從今年4月提出「自由人宣言」後,台海情勢發生了兩項變化,一是馬政府加快了對中國「附庸主義」的速度,一是中國國家主席席習近平上台後,加速了極權化的趨勢。面對這兩項趨勢,對應出「自由人」主張的必要性。徐偉群說,當極權者週邊的人都隨時可能性命不保,極權的附庸者又如何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可言?且習愈極權,他的統治正當性也愈低。因此,中共政權愈是極權,我們愈需要堅持「憲政主義」「人權保障」的路線。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明通則以「新世界觀與台灣對中政策」發表引言,陳明通說,根據許多專家學者的預估,2030年的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將在亞洲,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估計,2011年亞洲GDP約佔全球GDP的32%,2050年將超過50%。屆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其武器裝備日益壯大,美中爭霸的歧異也將集中在亞洲地區。面對全新的情勢,陳明通提出五項台灣對中政策主張,包括堅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價值、決策應以台灣主流民意為依歸、兩岸應避免民族主義衝突、在區域安全議題上必須清楚敵我之分、以及在經貿議題上必須環顧東亞、放眼世界,避免過度傾中。
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則以「在人權的普世價值上建構與開展兩岸關係」為題發表引言。鄭麗君表示,推動基本人權保障的全面深化,應該成為當前民進黨訴求的政治道德,與政策戰略的制高點,不只應該追求個人人權的保障,更應追求包括住民自決此一集體人權的實踐。鄭麗君指出,兩岸交流的所有意義與目的,都必須落實在兩岸人民具體基本權利的加強與增進上,包括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與文化的諸層面。對此,民進黨必須在堅持最高的普世遍價值下,階段性因應主客觀情勢採取適當的兩岸交流政策。鄭麗君並提出建立「審議式的兩岸決策機制」、「從人權出發,全盤檢討與中國之交流互動」、「以兩公約為指導原則,推動雙方人權協議」等多項主張,作為建構以人權為核心的台海交流關係。
專欄作家平路則指出,兩岸關係非關存心、非關主觀意願,雙方在大小懸殊、制度差異、及經濟上的偏斜與依賴等不對稱,才是問題所在,即使中國對台灣善意百分百,也可能釀成惡果或災難;在中國問題上,民進黨應該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包括語言、議題、及論述等。平路表示,民進黨應該把中國、台灣的關係放回國際海域圖,從地緣政治的範疇中理解中國,也要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理解中國,並應善用香港啟示錄,強化兩地之間公民力量的互動,因為中國過去怎樣對香港,未來也會用同一套劇本來對台灣。
此外,在會議綜合討論時,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提出「兄弟之邦」的說法,認為此一說法淺顯易懂,既彰顯兩岸對等,向對岸展現善意,也易為人民接受。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楊聰榮則主張以周邊多元的世界觀作為與中國交流的態度。周邊多元有兩層意義,一是避免與中國交往被特殊化、走向多元化;一是在台灣凝聚共識的過程中,可以多元的態度做為與中國交往的策略。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表示,總計9場的對中政策擴大會議規劃非常到位,參與者也十分踴躍,他非常感謝9個場次以來所有的引言人與參與者,為民進黨的對中政策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這些意見未來將會反映在「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當中,並提交明年1月9日召開的第五次中國事務委員會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