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今天(13日)召開第六次會議,邀請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徐斯儉就「習李政權下的中國政局與兩岸關係」進行專題報告。民進黨發言人張惇涵會後轉述蘇貞昌主席談話指出,中國的轉型已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無論是中國國內的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狀況,未來將產生巨大的變化;對外而言,中國則是全球、尤其是東亞區域不確定性因素的最大來源。民進黨做為台灣主要的政治領導力量,對於中國的各項發展與變化,絕對需要密切關注,審慎因應。
蘇主席表示,面對中國崛起及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民進黨必須提出對中國、區域、及台灣都有共同正面意義的願景,以取得視野和論述的優勢;除持續強化台灣政治體制、提升台灣經濟體質外,更要努力在現實與理想間取得平衡、在社會公平正義與經貿全球化間取得平衡,並應提出深耕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社會政策。
發言人林俊憲在會後記者會轉述蔡英文前主席的發言表示,民眾比較在乎的是民進黨面對中國是否展現理性的態度,及民進黨的政策是否具有可預測性及信賴度,在民進黨對中政策的態度獲得人民的充分理解之前,不應貿然調整立場與政策。蔡前主席同意徐斯儉教授兩岸交流不應侷限在政黨之間的看法,並認為台灣的公民社會也應在兩岸交流中挑起一定的責任,如此兩岸交流才會比較多元。林俊憲說,除了蔡前主席的發言外,高雄市長陳菊也在會中就兩岸城市交流部分提出經驗分享,而台南市長賴清德則就徐斯儉教授報告所提中國宗教信仰復甦興起等問題,和與會者交換意見。
發言人張惇涵會後轉述時也指出,徐斯儉教授在會中除了分析習李政權下的中國政局與兩岸關係外,也向民進黨提出五項建議,分別是:一、民進黨應更積極與對岸展開智庫交流,但除了交流之外,更應思考民進黨對中國的想像是甚麼?也就是民進黨希望中國成為一個怎樣的國家,才會對台灣、東亞、與世界有利?二、兩岸政治對話不應侷限在政黨之間,而應強化兩岸公民社會之間的交流。三、在城市交流上,民進黨執政縣市應強調兩岸城市治理的交流,並應在交流中引進非政府組織(NGO)與進步價值,以促進兩岸交流的正面價值。四、民進黨應強化台灣是東亞安全及世界和平的穩定力量的論述。五、民進黨應具體提出和國民黨盲目自由化有所區隔的經濟政策,以爭取台灣民眾的支持。
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在「國際社會對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的反應」報告中則提到,國際社會對於民進黨所提「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多數認為內容務實,努力尋求共識的過程值得肯定,並期待民進黨未來能在既有的基礎上,提出更進一步的具體主張。
民調中心吳祥榮主任則在會中提出「民眾對兩黨中國政策的態度」及「民眾對兩黨中國政策的態度」兩份民調報告,根據民調資料顯示,台灣多數民眾在統獨基本立場上和民進黨主張一致;在對中政策上,國民黨和民進黨則互有優劣,其中,民眾最不能接受民進黨的主張,分別是「逢中必反」的態度(40.7%)及「對中國經濟政策保守」(21.7%);對國民黨最不能接受的主張則是「逢中必從」(過於順從中國的要求,37.4%)及「經濟依賴中國」(30.6%)。當問及如果現在是2016總統選舉,民眾投票時最優先的考慮是甚麼時,有將近7成的民眾認為是「處理台灣經濟的能力」,其次是「候選人的操守與人格特質」(16.1%),至於優先考慮「統獨立場」者則只有2.1%,顯示兩黨的統獨立場並不是總統大選時的決戰關鍵。
此外,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也在會中報告「未來一年兩岸情勢背景分析」,洪財隆說,未來民進黨對中交流策略,應強化談判過程的監督與參與,並在服貿協議等專業議題上與公民社會力量緊密結合,強化資訊交流與論述能力,從自由人權等角度改變對兩岸關係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