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針對台灣推動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指出,不希望兩岸協商包括貨貿協議在內的ECFA後續協商受到影響。對此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回應表示,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的目的,在於讓兩岸協議能夠反映台灣活潑、多元、民主的聲音,讓更多公民,特別是中小企業、弱勢族群也能參與其中,除可避免兩岸交流的成果被國、共兩黨及兩岸少數紅頂商人所壟斷外,也將使兩岸協議簽署的過程更民主、更周延。
因此,洪財隆認為,民間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如能順利通過,將有助於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洪財隆進一步說,兩岸服貿、貨貿、及爭端解決協議的協商,事實上是各自獨立進行,因此不會有服貿協議沒過,貨貿協議就會卡住的問題。只要國民黨願意遵循「先立法、後審查」的原則,讓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未來兩岸簽署協議的爭議與黑箱疑慮將會大幅降低,他要求馬政府不應再以似是而非、危言聳聽的言語恐嚇人民、挑動對立。
此外,針對范麗青批評「台獨」勢力藉兩岸協議監督之名,企圖將「兩國論」和「一邊一國」的台獨主張塞入法條,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事,洪財隆也回應指出,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最重要的精神在於,人民與國會可以透過民主討論及公民參與的過程,實質監督兩岸協議簽署的程序及內容,如果中共當局還是依照傳統藍綠對決、統獨對立的角度來解讀,不但曲解這次學運的主要訴求,也是對台灣局勢嚴重的誤判。
洪財隆說,對2300萬台灣人民來說,所謂「台獨」其實和是否更改國旗、國歌、國號無關,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經驗,具體體現在可以投票選出自己的總統和立委,及拿著台灣護照出國的生活經驗之中,是不假思索也不假外求,而其重要內涵是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及台灣前途必須掌握在台灣人自己手中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