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今(17)日上午應邀出席小英教育基金會主辦之318學運全記錄-「這不是太陽花學運」新書發表會,在作者晏山農、羅慧雯、梁秋虹和江昺崙,及來賓馮光遠先生致詞後,蔡英文主席發表談話表示,318告訴我們的是,長期以來的政治圈缺乏兩項重要元素, 第一是「透明」,第二是「公眾參與」。她認為這兩個元素未來將持續引導台灣下一個世代的政治,如果我們都可以做到的話,政治人物犯的錯會少一點,跟群眾更在一起,也有更大社會力量的參與。蔡主席強調,我們無意在學運中沾光、取得政治利益,更無意和學運保持距離。我們願意作載具,和社會大眾一起形塑未來的方向、面對內外的挑戰。
蔡主席表示,今天台灣的問題,絕不是意識型態或高度政治型態的問題,而是在人民生活中、在社會中,發生了很多困頓、無奈和失望;這些問題所累積出來的力量正在集結當中,希望社會往前走或改變。這也就是為何現在是社會學家站在社會的浪頭上。
蔡主席說,我們或許可以用史詩般的角度來看318運動,但更應該知道深層的問題在哪裡。或許很多人認為,運動的目的就是要走向一個高度政治的制度改革。但這些高度政治的改革和議題的背後,有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政治體制、政治人物和政黨,或許在這個時候無法回應人民的問題。但下一個重要的問題是:「318後,像民進黨這樣的政黨,要如何自處?」這是一個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蔡主席指出,民進黨是從2008年的困頓中,走回來的政黨。這個政黨在2008-2012年間最大的任務,就是讓自己可以生存下去,讓自己成為台灣社會一個仍然存在的政黨選項。但在2012年之後,這個黨便要思考自己下一個階段的任務。而這個任務是,「我們是否能和社會結合在一起,讓台灣有一些改變?」蔡主席說,如果民進黨在這個過程中失敗,或甚至沒有辦法去影響國民黨,讓國民黨一起加入改變的行列,她認為人民對於政黨會感到非常的失望。而下一次再出現的學運和社會運動,一定會更激烈。因此在這段時期,是對政黨嚴酷的考驗。
蔡主席也談到,去年11月29日的九合一大選結束,民進黨中央只開了一個簡短的記者會,因為我們知道這個選舉結果,是社會在告訴民進黨,「你的責任是更沈重。我們現在給你機會,但是也要看你們的表現。」許多人說那是託付,但她認為更是一個警示。蔡主席說,一個政黨的力量不足,必須要和社會力量結合,才能改變台灣。政黨有自己要擔的責任,但國家和未來是人民共同的。以往或許有人會認為,政治是政治人物跟政黨的事,318運動的發生告訴我們,政治也是一種選擇價值的方式、是對公共事務的回應,也是每個人都要參與的。
蔡主席認為,「政黨是沒有辦法單獨改變這個國家的。」所以318學運帶給社會的反省,就是政黨除了黨內事務、責任和目標外,政黨有一個很大的責任:政黨是一個公共財,是一個承載社會往前走的大型載具。而民進黨願意來做載具,願意和社會大眾一起形塑我們未來的方向,與面對未來的挑戰。
蔡主席強調,318告訴我們的是,長期以來的政治圈缺乏兩項重要元素, 第一是「透明」,第二是「公眾參與」。她認為這兩個元素未來將持續引導台灣下一個世代的政治,如果我們都可以做到的話,政治人物犯的錯會少一點,跟群眾更在一起,也有更大社會力量的參與。蔡主席強調,我們無意在318學運之中去沾光或取得政治利益,但我們更無意和學運保持距離。她強調,「我們和學運、和這個社會力量之間,形塑出什麼樣的關係,恐怕也是我們得每天做的功課。」
稍早針對媒體詢問大安、文山區是深藍的鐵票倉,民進黨是否與第三勢力合作?蔡主席會前受訪表示,民進黨與第三勢力之間的合作,是選對會正在處理的事情。他們與想要參與這次選舉的團體都有很多的溝通與討論,或許在這個階段有些想法是不一樣的,但相信在經過溝通後,可以找出最好的整合方法。蔡主席也強調,希望大家在理念上能夠相契合,目標是在2016大選中順利整合起來,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在下一次國會中「讓進步力量可以過半」,主導下一個階段立法的進程。
媒體追問社民黨召集人范雲以「政治並非短期投機與選票結盟」婉拒進步大聯盟,蔡主席表示,她不曉得這是不是針對民進黨,但大家仍要先釐清進步大聯盟的想法,也就是「它不是一個組織,也不是一個新的政治團體。」我們要的是一個大家理念相同,能夠採取一個合作的態度,在選舉的時候相互配合,讓進步的力量在國會取得最多數的席次,甚而主導下一次國會立法的進行。
另針對媒體詢問明天318學運週年是否參加立院外活動?蔡主席表示,「我們還有很多行程在安排當中,所以還不知道這件事,我們看看行程。」蔡主席說,318對台灣社會來講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它改變了台灣後續對公共事務的思考,同時也一定程度改變台灣政治的生態。她強調,我們希望318所顯現出來的社會集結力量能夠持續下去,繼續推動台灣社會的改變與改革。民進黨也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盡我們作為一個政黨的力量,持續與參與318學運的團體,以及支持並且關心318學運的社會人士,大家一起來討論,集結最大力量,改革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