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今日(12/28)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辦一場「當前我國憲政改造面臨的困境與突破方向」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針對當前我國憲改面臨困境及突破方向提供建言,與會學者大多針對12/25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於中國時報發表之「邁向正常的民主社會」一文提出看法,學者普遍認為當前國憲政改革的最大困境主要來自於在野勢力不願正視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累積的憲政問題,以及將反改革合理化的逃避心態。
李逸洋秘書長表示,馬英九近來企圖主導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詮釋權,有兩個目的:第一、阻撓並污名化憲改工程;第二、將台灣的發展與中國連結在一起。此論述嚴重扭曲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不但忽略國民黨長期壓迫民主改革的歷史事實,也將台灣人民期待「合身合用」憲政體制的願望,污名化為選舉利益和政黨操作。
陳儀深副研究員認為,台灣的國際地位問題,在舊金山合約未簽訂前,仍屬未定,發生在這一段時期的「台灣代表參與制憲」事實,其正當性不無疑義,馬英九卻硬將之詮釋為台灣參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經過歷次修憲,台澎金馬等於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事實已經不容置疑,本次憲改所觸及的主權問題,在國際與國內因素交雜的情況下,將考驗著民進黨對於主權立場的堅持。
陳明通教授認為,面對反對改革的保守勢力,執政當局更應堅守改革立場,且在民進黨長久努力下,台灣已經具備民主國家的條件,而公民投票也是人民落實主權彰顯民意的最佳工具。因此現階段執政當局更應喚起人民主權意識,透過公民投票展現人民意志,一部屬於台灣全民的憲法自然產生。
徐永明助理研究員指出馬英九論述中不斷強調「正常的民主社會」,言下之意並不承認台灣擁有一個國家的主權,而將台灣視為一中原則下的民主社會,與民進黨一貫主張建立台灣成為「正常化國家」有明顯的路線之差。從這次馬主席提出「連結台灣才有中國」的觀點,他甚至懷疑時值2008年總統大選時馬英九的競選口號,是否會變為「連結中國才有台灣」,這也凸顯馬英九以模糊不清的言論誤導人民的企圖破綻百出,執政黨更應藉由這次機會教育民眾,與在野黨進行全面性的國家路線辯論。
陳英鈐副教授認為,歷次修憲皆對國民黨產生不利的影響,基於利益考量,自然採取反對修憲的立場。近來媒體不斷型塑香港回歸大陸後的經濟改善,更加助長國民黨暗示台灣未來要追求像香港那種「不自由的民主社會」的宣傳手段,加上國民黨為了2008年總統的勝選,寧願擱置當前急迫性的選制改革問題,將阻擋改革的立場合理化,對推動憲政改革而言是一股不容小覷的阻擋力量。
座談會最後,李逸洋秘書長強調馬英九這種反改革的論述,直接將台灣與大陸連結在一起,是將台灣帶向災難的路線,因此舉辦這次座談會具有重大意義,藉由專家學者的討論共同為台灣當前的憲改困境釐清問題與方向,也希望能夠藉由這次活動喚起全民的重視,將人民渴望改革的心聲傳達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