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今天所發表的「邁向正常的民主社會」一文,民進黨秘書長李逸洋提出看法表示如下:
一、馬英九號稱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八週年,從一九四七年制憲開始,一九四八年就以臨時條款凍結憲法,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七年國民黨政府在台灣實施戒嚴統治,一直到一九九二年,在台灣人民要求民主的壓力之下,才有國會全面改選,這部憲法在九二年之前的四十五年之間,根本被凍結,何來行憲之說?
二、黨外時期到民進黨成立,主張新憲法新國家的聲音很多,包括許世楷、林義雄等人都提出過完整版本,新憲法絕對不是二○○四年總統大選陳總統一人的主張,民進黨內對於憲法的主張一直有許多的想法,從修憲到制憲都有,這代表我們對於國家民主的架構,確實用心思索,但是說民進黨並不主張制憲,這是昧於歷史事實的說法,當年提出回歸憲法的主張,正是突顯執政者踐踏憲法的抗議,現在被馬英九拿來反對憲改,這是荒謬之至。
三、陳總統提出二階段憲改,會是由下而上,凝聚各方意見,到陳總統卸任後才會實施,把憲改抹黑為鞏固權力的手段,這是完全扭曲的惡劣作為,馬英九可以反對制憲,但是把任何憲改都污名化,根本代表他對於民主的無知。
四、馬英九過去的從政紀錄中,沒有支持過開放黨禁報禁、沒有支持解除戒嚴,對於總統直選更是與保守反動勢力結合,以荒謬的委任直選加以反對。馬英九在台灣民主化的歷程中,從來都是站在反對民主化的一方,他所看到的歷史,缺乏人民的聲音,缺乏民間的角度,只有執政者的傲慢和無知,現在他身為在野領袖,仍然如此看待歷史,令人深感遺憾。
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提出補充看法如下:
一、國民黨過去執政時期,是典型的威權統治,即使有部分的選舉,也沒有改變一黨獨裁的事實。國會全面改選和總統直接民選,不是行憲的結果,而是人民的力量逼迫執政者讓步的結果,這不是中華民國憲法造成的民主奇蹟,這是台灣人民以選票創造出來的民主成就。
二、馬英九的看法是只要民主社會不要民主國家,這種看法是去國家化、自我矮化的主張。公民社會和憲法慣例都必須建立在穩固的國家主權之上,有哪一個國家,缺乏了主權向度,而能夠落實憲政主義精神?
三、國民黨的黨內民主是被動的,也是不完整的。國民黨失去政權以後,才改變提名制度,由提名小組改為初選決定,但是,包括國民黨中常委選舉有內定名單、國親合併完全沒有讓黨員表示意見,這都是權力運作的痕跡,哪有民主可言?
四、民進黨接受選舉的失敗,但是我們會捍衛民主的成功,台灣是不是一個民主深化的社會,尊重制度是必要的內涵。陳總統連任成功,人民賦予四年執政的責任,這樣的事實,不能以其他選舉的結果加以改變,然而國民黨卻是國會過半即要求組閣,或者轉而鼓吹中華民國憲法中不存在的雙首長制,這些作為都是國民黨為一黨私利量身訂做的主張,對於落實憲政主義毫無幫助,國民黨的看法顯然是以權謀踐踏制度,絲毫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