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原住名恢復傳統姓名,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與原運界合作,於今天(11月9日)假晶華酒店舉辦「請問蕃名」原住名紀錄片發表會,宣示民進黨貫徹在野時代推動原住民正名運動的理想,反抗國民黨威權的統治,重建原住民的主體價值。會中邀請民主進步黨祕書長李逸洋、導演馬躍・比吼、內政部長蘇嘉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瓦歷斯・貝林,以及擁有原住民人口數第三大縣(僅次於花蓮縣及屏東縣)的民進黨桃園縣長候選人鄭寶清就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提出討論。
長期以來致力於推廣原住民運動的阿美族獨立製片導演馬躍・比吼,在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的支持下,拍攝「請問蕃名」紀錄片,片中導演對於原住民從日據時代到國民黨統治時代被迫改成日本姓名及漢名的歷史錯誤,到現在即使「姓名條例」修正案通過後,46萬的原住民人口中,卻只有890位回復傳統姓名的情況,以詼諧諷刺的方式呈現出來,鼓勵有更多的原住民回復自己具有生命意義及族群認同的傳統姓名。
會場中,首先由原住民頭目為漢人命名的莊嚴神聖儀式中揭開序幕,讓漢人以親身體驗原住民的命名文化及傳統,來支持原住民復名運動,並且也宣誓台灣多元族群相互尊重的時代的來臨。阿美族頭目路歐賀・卡夫特身著傳統服裝,在眾人的觀禮下,由民進黨祕書長李逸洋代表民進黨,接受命名為「卡照」,意義為「守護者」,頭目期望他能守護台灣、守護家園。桃園縣長候選人鄭寶清則代表民進黨全體縣市長候選人,接受泰雅族頭目烏杜夫命名為「給樹」,即泰雅族語「九芎樹」的意思,取其「不屈不撓,堅強毅力」之義。
李逸洋認為,原住民過去被迫冠上漢姓,是起因於國民黨過去威權統治下,長期對於台灣各族群施以同化的政策,導致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出現毀滅性的斷裂。現在民進黨執政後,將落實本土化,推動台灣多元族群的發展。同樣身為弱勢族群的客家籍桃園縣長候選人鄭寶清則指出,過去他也一直不敢自己是客家人,直到民進黨推動客家政策後,他才勇於承認自己是客家人。鄭寶清進一步指出他擔任國大代表時就支持原住民正名運動,因此,他也以過來人的身份鼓勵原住民大聲說出自己的原住民身份。
膚色黝黑的內政部長蘇嘉全則回憶起他從前在選屏東縣長時,別人看到他不是問他名字,而是先問他是哪一族的,也因此讓他在原住民聚落中很受到歡迎。蘇嘉全去年上任內政部長後,也不負原住民的期望,決定更新換發二十年沒有更換的身份證,將身份證上姓名的欄位,由六格擴增到十五個空格,並且也將對基層戶政人員教育,讓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的流程作業更為便利。現場原運界人士也為蘇嘉全部長致贈肩帶,感謝內政部推動原住民復名運動的努力。
導演馬躍・比吼認為,原住民不願回復傳統姓名的原因不在於行政作業上的阻礙,反倒是原住民自身對於自我族群的認同感不夠。他認為即使在國會殿堂上,十位原住民立委仍然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傳統姓名。他指出,原住名恢復傳統姓名,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他期待推出「請問蕃名」紀錄片後,能有更多的原住民嚮應復名運動,甚至在部落舉辦集體復名儀式,或由原住民菁英率先發起恢復原住民名字,增強原住民對自我族群的歸屬感。
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則說,推動原住民正名運動,向來是原民會積極推動的政策。但是原住民沒有改回復傳統姓名的主因在於擔心外界對原住民的身份仍舊有異樣或歧視的眼光,或是怕回復原住民名字,就沒有人認識他了。
曾經為原住民爭取權益坐過牢、上過街頭的原運前輩馬躍・谷木,以阿美族語說,記得他剛回復原住民名字後,受到長老的肯定及部落的歡迎,因為這個名字是長老們賜予他的名字,回復傳統姓名後,才不愧對長老、愧對祖靈。
長期研究族群關係的學者施正鋒教授認為,不只是台灣的原住民,其他國家都有因統治者的不同,而迫使其他族群更改姓名的政策。他認為台灣的原住民在恢復姓名上,制度上的改革已經完成了,但是文化性的反省卻仍不足。
主辦單位民進黨族群部主任楊長鎮以美國黑人領袖Malcolm X為例,當初他為了反抗美國白人剝奪他們非洲的姓氏,因此,將姓取為” X “,表達抗議。楊長鎮進一步指出,姓名是反殖民抗爭的最後戰場,也是自我認同的最後防線。日據時代及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統治者以國家暴力,扭曲命名文化、剝奪原住民的命名權。時至今日,國民黨勇於批判日本的侵略,但卻對於打壓原住民的文化毫無反省,這難道就是國民黨本土論述中,「連結台灣」的方式嗎?
「請問蕃名」紀錄片是族群事務部繼「尋找太平輪」之後,推出的第二部紀錄片,未來也將配合原住民復名運動,推出原住民形象公益廣告。楊長鎮指出,民進黨自在野時期,向來支持原住民正名運動,落實多元族群政策也一直是民進黨不變的理想,因此,他期待台灣社會能共同來嚮應並肯定原住民復名運動,號召學校、機關團體能加入原住民命名的行列,親自認識原住民命名文化。另外,民進黨族群部也號召能有更多的原住民共同來參與年底即將舉辦的「原住民百人集體復名運動」,讓46萬的原住民人口中,能有累積上千位的人恢復原住民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