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共同合辦的「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化」學術研討會,接續昨天精彩的辯論,今(16)日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際會廳繼續舉行第二天的研討會。
在今天第一場主題為「想像在地性」,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助理教授楊聰榮認為,如果將中華文化等同於外省文化的脈絡下解釋,這樣易於陷入泥淖。楊聰榮更進一步質疑「外省人」可否成為一個族群?他們只是在1945之後,從中國大陸來台灣的一群移民,或許以「擬似族群」來解釋更為適切。對於台灣目前的族群現象,他指出台灣更需要的是「跨族群的經驗」。
針對「跨族群的經驗」,民進黨族群部主任楊長鎮提到,目前族群部也正進行外省「來台祖的故事」口述歷史計畫,也就是希望透過口述歷史的記錄,讓其他族群了解外省族群的生命經驗。另外,楊長鎮進一步指出,台灣的母語,如客語、原住民族語在過去國民黨威權統治下,是被壓抑的語言,也就是被偷的語言(stolen language),但是如何將他找回來?只有從和解中找回來,找回中華文化與文化相容交疊的部分。
在最後一場「台灣性與中華性的對位」中,邀請各領域之學者專家與談。政治大學民族系林修澈教授指出,台灣文化應與中國文化作區隔,必須有更多的行動力來發揚台語文化。
淡江大學公行系教授施正鋒認為,中華文化可以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包含四種內涵:一、漢人文化;二、1945年後的外來政權、外省族群、國民黨政權所帶來的文化霸權;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四、外省族群本土化之後的文化,尤其是外省族群對「中國」的認同,以及外省族群的記憶,也應視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另外,施正鋒則以廣義來解釋台灣為一多元族群的國家,意即「族群」指的是:民族(nation)、種族(ethno)、人民(people)。
交通大學鄭良偉教授認為,台灣與中國的差別可以從三分面來區別:生物學、法律制度層面(如國籍)、文化。從前兩個層面而言,台灣與中國很容易區別的,但從文化而言,則較難區分。因此,台灣應走出自已的文化,發揚本土母語,甚至鼓勵母語在公共場域中發聲。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張茂桂教授,認為本土化是必要的,世界各地都有本土化,只是名稱不同。例如,在中國的本土化是相當成功的,即從1951年中國開始強調「馬列主義」,而「馬列主義」的本質就是造成七零年代的鎖國主義。因此,台灣文化的建構,不應從政治上去操縱文化,目前台灣政治就像是打巷戰一樣,已深入到各層面。應該以文化為優先,從更廣的世界觀,去引導政治的形塑。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張弘毅教授指出,在他的教授歷史的經驗來說,他認為歷史是從「過去、現在、未來」的觀點共同來詮釋,意即對歷史的書寫及論述是「流動性」。目前,台灣的情境下,應創建出「台灣中心主體論」,並尊重其他族群的異質性,真正以台灣的角度來看歷史。
現場中,台灣大學政研所研究生提出,福佬人的多數,只在數量上呈現出來,在文化上卻是相對弱勢。另外,現場也有人提出建議,民進黨的「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應先承認「國家一體」,突顯台灣的主體性,再來強調族群多元。
主持人民進黨族群部主任楊長鎮以Anderson的話,總結這兩天的研討會,「這是一種長途跋涉的勇氣……,這也是一種困難的勇氣,真正的寬恕,寬恕他人所加諸於自己身上恐怖作為的…」,來期許所有不分族群的台灣人能有更多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