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系列之一] 我們為何要推動社會團結模式的年金改革
【年金改革全系列】目錄
(部分摘要).... 臺灣的年金改革不只涉及世代正義,也牽涉到職業別的差距、族群間的對立,以及階級上的不均,故改革難度更高。但是,當前臺灣社會內部人口老化快速、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國家認同分裂;外有強鄰虎視眈眈,更是迫切需要改革。即使阻力巨大,困難重重。今日不改,後患無窮。即便如此,改革的動力也不宜立基於族群、階級間的鬥爭,而是為了世代共好、族群共存、勞資共榮。因此,規劃一套社會團結模式(Social solidarity model)的年金改革計畫,實是人民寄望所在,當前社會迫切所需。
社會團結是指透過文化、歷史與制度設計,連結每個人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分擔社會責任,分享社會果實。社會成員間不分種族、職業、性別、身心條件等差異都能互利互惠與承擔義務、相互容忍與慈悲為懷。亦即,團結的社會是互惠多於競爭的,公益多於私利的,公平多於不均,協商多於威權。藉由社會安全機制,讓全體國民在生育、老年、疾病、失能、失業、死亡等事故發生時,均能獲得有尊嚴的經濟安全保障。其目的是讓每個人所遭遇的風險社會化,而不是將社會風險的承擔責任推給個人與家庭。簡言之,要讓社會安全體制如同「桶箍」一樣將人民緊緊結合在一起,互相幫助,不要讓社會因資源分配不均而相互計較、嫉妒、仇視;要讓社會成員緊密地結合在社會安全網裡,而非鬆散地各自在風險社會中掙扎求生存。據此,年金制度改革實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