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執行長李逸洋
新加坡海峽時報說,326大遊行是亞洲單一城市定點集會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超過去紀錄,創下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遊行。從各項動員、活動及文宣內容,都可以看出326是寫下了台灣民主的歷史。
一、 動員及文宣報告:
(1) 動員遊覽車車輛高達3600部,加上搭火車、北縣市黨公職及各社團動員參與人數9萬人,直接透過動員的參與人數就超過25萬人。其餘四分之三則是自動自發參加的民眾,超過百萬人參與此次大遊行。
(2) 各項文宣品,包括加油棒、手搖旗、徽章、小布條等,都製作30萬份。
(3) 由於集會人數超過百萬,流動廁所設置684座,電視牆設置10面。
(4) 超過兩百家媒體採訪此次活動,國外主要媒體均派人採訪,國內媒體出動SNG車超過50輛,以直昇機、制高點等方式採訪,更是重點。
(5) 為活動加溫造勢的新聞活動,在十天內舉辦三十場活動,創下紀錄。
(6) 首次使用MSN作為宣傳工具。
(7) 首次以拍賣額頭方式募款。
(8) 媒體人、澄社第一次上街頭,表達支持台灣民主的理念。
(9) 單次電視募款2340萬元,創下紀錄。
(10) 首次請出客家義民爺及黑令旗、原住民莫那魯道,作為護台灣的象徵。
二、 活動報告:
(1) 台灣第一次採取十條遊行路線的方式舉辦遊行,每條路線參加人數都超過6萬人,從隊伍出發到最後一人,都超過1小時30分,沿途加入的民眾也都在1到3萬人之間。
(2) 由空照圖看出,現場的區域從凱道蔓延到愛國西路、羅斯福路、中山南路、仁愛路、信義路、徐州路、杭州南路、公園路,百萬人參與集會,創下紀錄。
(3) 台鐵在當日活動結束後,運量增加20萬人,捷運增加17萬人,還不包括搭乘公車、自行前往的民眾。
(4) 依照TVBS昨日公佈的民調,有百分之九的民眾參與,以成年人口1668萬人計算,高達150萬人參與了326大遊行。
(5) 民主嘉年華的活動方式,以祈願文、詩歌、合唱、表演和儀式等方式進行,寫下重大活動無政治人物演講的紀錄。
(6) 百萬人合唱族群組曲五首歌,創下歷史紀錄。其中英文歌「We Shall Overcome」這首美國一九六○年代民權運動的歌曲,第一次在台灣街頭活動出現。
(7) 民主明珠與飛彈海膽的精神堡壘,創下遊行活動的巨大視覺紀錄。
(8) 加油棒第一次被引進到集會遊行,五彩的加油棒,清楚的敲擊聲,都成為活動的特色。
(9) 35位共同召集人以「祈願文」而非宣言或者聲明的方式,呈現立場與主張,融合感性認同與理性訴求。
(10) 台灣的符號、國旗、橄欖枝一起出現,象徵活動的多元特色,國旗首次成為活動的訴求之一,台灣的民主內涵,包括選擇旗幟的權利,都應該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