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瞭解1949年大批外省人橫渡黑水溝來台的歷史,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與鳳凰衛視台目前正拍攝「尋找太平輪」紀錄片,並於今日(01/14)上午假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辦紀錄片試看會,並藉由試看會,將1949年間乘渡太平輪之乘客及家屬聚集起來,而這也是自1949年1月27日太平輪沈船後,56年來第一次曾乘渡太平輪之乘客及船難生還者家屬的聚會。
早年閩客族群的渡台悲歌,橫跨黑水溝的故事,是台灣人很重要的歷史記憶。同樣地,1949年「外省人」在烽火連天下冒著生命危險,最後有人到達目的地,有些人卻永遠也到不了。「尋找太平輪」專案小組拍攝紀錄片的目的,就是讓這些來不及到達土地的人,也成為台灣人歷史的一部分。
會場上,首先播放紀錄片罹難者家屬名刑事專家李昌鈺博士的訪談。李昌鈺博士淚眼盈眶地說,當時他年紀很小,在除夕夜前接到消息時,父親已經遇難身亡了。在家屬聯誼會上,當時生還者葛克的太太袁家姞,描述當時她先生被救的過程。文大中文系席涵靜教授,轉述生還者李述文被救過程,指出當時恰巧有一位福州人,開著載滿橘子的小船,看到有人在海上載浮載沈,隨即將橘子丟下海,搭救生還者上岸。
廈門大學航海系畢業,後來在上海招商局實習的林乘良先生,其同級的2位同學,擔任太平輪船員,卻逃不過船難的命運。林先生說,當時晚間海上實施戒嚴,加上超戴,因此太平輪才沒有開燈以逃過檢查,最後導致在暗夜中與建元輪對撞。當年22歲的劉費阿祥女士,現為台灣浪琴錶總代理,則描述當時費勁千辛才買到一張船票,但由於抱著襁褓中的嬰兒,因此在友人的建議下,透過關係把船票改期,同與友人先搭前一期船,幸而逃過這場世紀海難。
現場還有一位朱士杰先生,其父親買下船公司中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公司舊址開設「安平百貨公司」,意即「安撫太平輪」之意,以悼亡魂。
「尋找太平輪」紀錄片將在今年二月二十八日前後拍攝完成,屆時將公開播放,讓有相同記憶的人分享這段顛沛流離的渡台悲歌。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建議,未來將在兩岸情勢較為緩和之際,將舉辦海上追悼會,替太平輪的罹難乘客完成這一趟未完成的旅程。
1949年的大遷徙,讓外省人成為新台灣人,是台灣的重大歷史事件。「尋找太平輪」紀錄片完成後,民主進步黨將建議政府成立1949紀念館或紀念碑,正視這段歷史,讓這它成為台灣歷史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