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馬總統今(11)日在其高雄氣爆處理講話中,對在野黨處理兩岸服貿協議的立場多所批評,民進黨發言人徐佳青表示,從服貿協議到政院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自經區條例,由於國民黨欲強行通過的法案問題叢生,人民充滿疑慮,並引起廣大從業人員反對,身為在野黨自然要嚴格把關,「幫人民守住防線,是在野黨的責任,這不是馬總統常掛在嘴邊的所謂『惡鬥』」。
徐佳青說,馬總統把服貿等爭議法案的延宕歸責給學生或在野黨,無視於政府推動相關法案的黑箱決策,以及爭議法案對於總體經濟、產業發展及青年世代的衝擊,這是嚴重的倒果為因。她說,面對國民黨力推不得民意支持、損害台灣利益的政策,我們嚴格把關,是善盡在野黨的責任,不是惡鬥。
針對馬總統呼籲趕緊通過兩岸服貿協議,以免台灣被孤立,徐佳青說,中國一方面鼓勵ECFA簽署,一方面杯葛台灣跟重要經濟夥伴簽署FTA,這才是台灣對外經貿關係困頓的主因。事實上,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經濟並未如虎添翼,我國對中出口表現也未優於韓國,馬政府當初做的許多承諾並並沒有實現。
徐佳青表示,民進黨支持自由貿易,主張台灣與更多國家簽訂FTA,加入TPP、RCEP,讓台灣企業對外能有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但馬政府一味強調兩岸協議「利大於弊」,如果不通過就會被邊緣化,卻拿不出整體產業發展包括產業供應鏈的完整、技術提昇等規劃,反而讓台灣在對中經貿談判時喪失議價能力。至於韓國經濟近年表現搶眼,恐怕也與韓國的FTA無關,畢竟韓國對外出口早在1994年即超越台灣,當時美韓、歐韓等韓國的主要FTA都還沒倡議。
她強調,FTA可以強化局部優勢,但整體關鍵還是在於自身生產力的提昇。過去六年,馬政府缺乏明確的總體經濟發展策略、沒有明確的經貿戰略途徑,加上對外經貿談判能力不足,以及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明白點出的過度依賴中國等問題,恐怕才是當前台灣經濟困境的主因。尤其在與中國經貿往來方面,政府不能漠視民主監督與溝通說服的過程,畢竟偏執的兩岸政策引發人民的焦慮與不安,才是服貿等政策卡關的主因。
她說,正值汛期與颱風季,高雄災區亟需中央在最短時間協助地方完成重建,馬總統此時挑起社會爭議,製造朝野對立,實非國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