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篇
中國觀光客3000變200,馬政見大跳票
1. 中國觀光客人數每日僅一、兩百人:馬政府號稱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每天能有三千人,並為台灣帶來六百億的龐大商機,但實際上每天來台人數僅有一、兩百人,甚至愈來愈少。馬政府辯稱奧運結束後,中客來台人數會增加;但8月25日奧運結束後,不僅中國觀光客每日平均來台人數比起奧運舉辦期間還少,連每日平均申請人數也比奧運舉辦時期還要少,看來這張「中國觀光客會在奧運之後踴躍來台」的支票,又處在即將跳票的邊緣。
中國觀光客來台人數
日期 |
人次 |
平均每日人次 |
07/18~07/24 |
2,149 |
307 |
07/25~07/31 |
1,689 |
241 |
08/01~08/07 |
1,383 |
198 |
08/08~08/14 |
1,773 |
253 |
08/15~08/21 |
1,951 |
279 |
08/22~08/28 |
1,351 |
193 |
08/29~09/04 |
908 |
151 |
備註:總計11,204,不含7月4日首發團644人
2. 中國觀光客人數偏低是北京當局刻意操作:中國一向將開放其國人赴國外旅遊,當做重要的「外交籌碼」,在兩岸問題上尤其如此。過去兩個月中國觀光客人數偏低,即可能是中國刻意操作,利用「觀光客來台」的成效,要求馬政府做出更多政治讓步,並將觀光客來台當作是北京對台的「恩典」,藉機干預台灣內政。中國國台辦日前釋出多項對台旅遊優惠措施,須慎防是否有對價關係存在。
3. 開放小三通中轉台灣,門戶洞開:馬政府寄望透過開放小三通中轉台灣及開放金馬落地簽,來增加中國觀光客人數,不但效果不大,更可能影響國家安全。小三通開放至今七年,只有兩萬多名中客入境金門旅遊,顯見中國旅客不多有諸多因素。開放小三通中轉台灣,將強化台灣與福建之連結,掉入中國「海西特區」之陷阱,將台灣地方化,也影響國家安全。而開放金馬落地簽,更是嚴重影響台灣安全。
一、 週末包機冷冷清清,五機場等無人
1. 開放八機場影響國安:馬政府當初為了迎合「地方民意」,打破本黨執政時僅開放桃園、高雄兩國際機場之主張,執意開放花蓮、台東、清泉岡等有國安疑慮之機場,並開放松山、澎湖、金門等國內線機場,使兩岸航線面臨窄化為「國內航線」之虞,更嚴重影響國家安全。
2. 五機場等無人,資源閒置:實施包機兩個月以來,市場機制證明馬政府之政策完全錯誤。從第二周起,除桃園、松山、高雄外,其他五座機場全無包機飛航,中國籍航空公司更僅飛航桃園、松山兩機場。當初馬政府花大錢整修各機場添購各項設備及人力,結果卻只能閒置一旁,浪費國家資源。
3. 包機載客率低落,高雄包機停飛:兩岸包機榮景有如曇花一現。第一週載客率約82.7%。第二週載客率攀升,8月中甚至首度突破九成,但8月底載客率跌至82.1%,比銷售時間不足的第一週還差。航空業者原本期待北京奧運過後,包機生意會更好,沒想到8月24日奧運結束後首週載客率更差;9月初到9月21日為止、形同週末包機加班機的中秋包機,銷售狀況更是慘兮兮,18班次只有五到七成的訂位率,中國有三家航空業者乾脆不申請飛航。立榮航空更不堪虧損,自9月起停飛高雄-廣州航線,將高雄排除在兩岸週末包機之外。
二、 企業赴中投資上限鬆綁,資金流向中國效應已現
加速資金外流、造成產業空洞化:目前中國已是台灣最大的貿易進出國,台灣對中國投資已占台灣對外投資的七成,馬政府上台後的一連串兩岸經貿開放政策,將導致台灣進一步向中國經濟傾斜,令人擔憂台灣處理與中國經濟以及與全球經濟連結上的失衡。馬政府將企業赴中投資上限從40%提高到60%,並且「營運總部」在台者完全不受限制。此舉將加速企業「債留台灣、錢進中國」,造成高階產業空洞化,影響台灣就業市場。同時,對台灣中小企業的資金運用,也將造成排擠。未來,台灣經濟將會更加依賴中國,在後奧運中國經濟陷入低潮時加速與中國的連結,對台灣恐怕未必是件好事。
三、 放寬來(回)台上市,爛股票換真鈔票?
1. 中國爛股票換真鈔:在未與中國簽訂金融監理MOU(瞭解備忘錄)的情況下,貿然開放中資企業來台掛牌,對中資企業的公司監理將出現困 難,恐怕出現「中國爛股票換台灣真鈔票」的事情。試問馬政府,如果中資企業來台上市後發生類似博達、順大裕、力霸等上市公司的掏空案等不法情事,將如何事先防範不法?但即使兩岸簽了MOU,也可能還是拿惡意掏空的中資企業主沒轍,王右曾、陳由豪至今仍逍遙法外,即是一例。
2. 資金登「陸」門戶大開:上市(櫃)公司赴中投資金額提高至淨值60%,再加上籌資用途不設限,可能更加速資金外流。而中資企業來台上市之主要目的為來台籌資,若未設限,資金亦可能全數匯回中國,成為另一個台灣資金流向中國的管道。此外,中國亦可能利用中資企業策略性來台集資。
3. 開放時機不宜:開放中資企業來台上市會大量增加股票種類與數目,將稀釋市場資金,造成個別股票下跌,在國內股市低迷時提出此政策,時機不宜。
四、 中國QDII來台投資,猛爆開放引狼入室?
1. 中資與外資完全不同:金管會將中資視同外資,但實際上中國非資本自由國家,其投資外國,背後是由中國政府所操控,相當於主權基金。美國對外國主權基金投資美國都存有戒心,何況是對台灣仍具敵意的中國。
2. 需防中資操控台灣股市:台灣股市是非常淺碟的市場,中資大舉進軍台股,難保不會企圖擾亂股市,增加市場波動度及系統性風險,破壞台灣金融制度。去年
3. 恐掌控台灣企業影響台灣競爭力:若缺乏配套措施管制,遽然開放中資購買個股,中資不難透過各種管道取得公司經營權。特別是若中資入主少數具有關鍵技術的台灣上市公司,如台積電,可能影響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中國也可能將關鍵技術直接帶回中國。
4. 需防中資不當牟利:中資較易掌握中國官方政策,可能藉兩岸政治波動在股市牟利,例如中資將事先得知中國試射飛彈訊息。
5. 不能過於一廂情願:馬政府宣稱最多將會有330億中資來台,但實際上是一廂情願。中國QDII能否來台,仍需要中國官方政策而定。既使以QDII投資上限330多億元計算,相對於台股接近20兆元的市值,動輒每日千億元成交量,也不過杯水車薪。QDII來台效應一旦不如預期,將成了「開放陸客觀光」翻版。
五、 中資來台救經濟,馬政府病急亂投醫?
1. 九月底將開放中資來台投資:馬政府表示,中資來台投資許可辦法會在9月底前完成,將開放中資來台投資生產事業、基礎建設和服務業,其中將優先開放製造業。如果中資來台需要設立商用不動產,也必須以投資製造業為前提。中資原則上視同僑外資,採負面表列,沒有列入禁止項目者一律開放,但基於兩岸情勢,第一特殊資金背景,如中國主權基金、人民解放軍等需評估設限;第二,敏感、特殊領域投資如國防、媒體等產業要設限。
2. 缺乏整體性評估,未與社會溝通:開放中資來台牽連廣泛,除投資行為,還涉及人員往來及就學、醫療、保險等事項,對台灣衝擊很大,國內也有許多不同的意見。馬政府必須做一完整規劃,徹底評估對台灣產業及整體經濟環境有何影響,並且考量資本市場是否能夠承受衝擊,更重要的是能否兼顧到台灣利益,而不是接見一個團體,就因為壓力而答應要求。對於如此重大的政策,馬政府也居然未與國會及在野黨做任何溝通,就逕行宣布施行,對台灣將來的經濟競爭力恐將造成不可彌補之傷害。
3. 兩岸未協商即開放,台灣權益如何確保:中國至今並未將台灣列為可投資地區,對岸並限制中國人民匯入台灣單筆金額六萬美元的上限,這部分與對岸商談了沒有?若對岸不放,是要畫餅充飢?難道又要重演包機直航先斬後奏、踉蹌上場的覆轍?此外,中國遲遲不肯與台灣簽訂「投資保護協定」,使得台商的權益無法獲得有效保障。在兩岸尚未完成協商簽訂「投資保障訂」之前,馬政府便急著提出各項經貿開放措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4. 中國未放棄對台敵意,中資怎可等同外資:馬政府宣稱兩岸關係和緩,但中國仍有一千多枚導彈對準台灣,在國際空間上的打壓亦未曾手軟,在此情形下,馬政府怎可將中資視同外資,而不多做任何防範。雖然馬政府聲稱將會對中國主權基金設限,但中國大企業多數均為國營企業,具有國家背景,中國對外投資亦常帶有戰略考量,台灣對此應非常謹慎。
5. 開放中國投資公共建設,分食國內營建業大餅:馬政府宣稱將鼓勵中資投資公共建設,並將列為振興經濟方案,實為荒謬。台灣廠商參與公共建設,並不缺乏技術、經驗與資金,何須中資參與?何況政府推動公共建設的龐大商機,理應優先照顧國內企業,並且儘量少用外勞,增加國內就業機會,如此方可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促進台灣經濟發展。馬英九一方面推動愛台十二項建設,一方面卻將此一商機奉送中國商人,如此政策規劃只有荒唐兩字可以形容。
6. 開放電信、金融、高科技等產業將損害國家安全:中資若能夠投資電信產業,對於國內通訊安全將會造成影響,且如果開放中國投資半導體產業,也會涉及中資是不是可以投資台積電、聯電,把台灣的龍頭產業一舉買下。若未限制中資的參股比例及經營權之取得,中國將可透過中資企業影響台灣社會經濟。此外,若開放中資投資設立銀行,中國將可透過聯合徵信中心,取得所有的金融資料,後果相當可怕。
7. 慎防旅遊業「一條龍」之壟斷:目前中國觀光客來台人數不如預期,馬政府必然急於要求中國改善。但由於中國旅行社及台灣的接待旅行社,都由中國官方指定,中客來台利益未必能由全民分享。再加上開放中資來台後,中資可大量投資台灣觀光產業,逐步取代原本合作的台灣本地接待業者,最後形成純中資的「一條龍」壟斷結構,造成利潤由中方業者所囊括,社會成本卻由台灣全民共同承擔。屆時,即便中國觀光客大量來台,台灣民眾也無法獲得任何利益。
六、 開放中生來台、承認中國學歷,配套在哪裡?
1. 中生來台,稀釋高等教育資源:若要吸引中國優秀學生來台,就必須與各國競爭。台灣的大學,除須提供龐大獎學金外,還能提供何種誘因,是否也需開放中生就業?若開放中生打工,也會影響到台灣學生的工作機會。相關配套及對社會衝擊,馬政府並未提出。美國各大學獎學金名額幾乎都被中國學生搶走,台灣也可能面臨中生剝奪台灣學生進入好學校的權利及排擠獎學金等各項教學資源的副作用。
2. 中生來台無法解決招生不足:後段班大學招生不足需要政策的通盤檢討,不能過度依賴中生來台,否則很可能重蹈開放中客來台觀光的覆轍。中生未必想唸台灣後段大學,他們如要比照國際生花大錢唸書,首選必是各國前段大學,不然就在中國念後段大學或找國外大學「買學歷」,有多少中生會花錢到台灣念後段大學?還是國內大學只要吸引中國爛學生、有收入就可給學歷?更何況目前中國學生最喜歡去取得學位快的英國求學,且鄰近的香港、新加坡也持續開發中國的教育市場,台灣面對強鄰競爭,究竟會有多少中生來台?
3. 採認中國學歷,可能導致只出不進:政府一方面開放中生來台,希望補大學招生不足,另一方面又認證中國學歷,此舉勢必會讓更多台灣學生赴中國求學,一來一往之間,反可能導致台灣學生更嚴重外流中國。並且,中國的大學參差不齊,若認證中國學歷,必須要有限制及相關配套。另外,開放大學到中國開班設校,看似有助開闢招生財源的捷徑,但也可能導致台灣教育資金及師資外流,大學轉而重中國、輕台灣,導致台灣高等教育空洞化。
七、 開放中國人民考台灣證照,馬英九跳票又一樁
開放中國人考台灣國考及證照,馬英九說一套做一套:馬英九選前口口聲聲說,「我如果當選總統,我的任內不會開放大陸人士到台灣來考證照。」但考選部政務次長董保城表示,國家考試制度勢必跟著有重大變革;未來持經認證的大陸大學學歷參加國家考試的台灣民眾,將不受任何限制;大陸人民參加台灣的國家考試,也會進一步放寬。至於證照部分,董保城也傾向只要取得已認證學校的文憑,就開放其參加證照考試。馬政府明顯說一套、做一套,完全不顧台灣人民的利益。
馬選前關於不開放中國人士考證照之承諾
日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