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議題分析>
被出賣的農業
馬政策一日三變,報喜不報憂
毒奶與毒銨粉事件尚未落幕,張銘清來台,在推擠抗議起訴聲中,陳雲林接踵來訪。兩岸開放速度令人咋舌、馬政府的政策說法一日三變,然而,台灣農業未來何去何從,卻在激情中少見討論。
馬總統在選舉白皮書中說「兩岸共同市場」是推動目標,但民意測試不佳之後,馬上改口否認;執政之後,馬政府又呼應中國商務副部長姜增偉簽訂CEPA的提議,簽署海空運直航、郵政和食品安全互相通報協議。為此馬總統近日說出「兩岸三通後農漁產品外銷會增加20%、農漁民收益會增加10-15%」此一毫無根據的承諾。
海空直航,農產品貿易量會增加,但是進口將遠大於出口,馬總統不可僅報喜不報憂。況且,到哪一年才會增加20%?是否將專案補貼出口?或者配合中國愛台假象協助採購?農漁民收益增加10-15%,時間點也未交代,相對於國民所得GDP的增加比率如何?有無考慮通貨膨脹率?
農產貿易早已慘遭中國劫掠
中國農業的優勢在於土地勞力等成本低廉,台灣則是人材技術水準較高。人材、技術是貿易財,土地在彼岸,勞力不可能讓他來,兩岸交流結果機會均在中國。令台灣驕傲的烏龍茶、台農5號木瓜、黑珍珠蓮霧、王冠蜜棗、金煌芒果、鳳梨釋迦、龍膽石斑和蝴蝶蘭等,均已全數外流中國。部分產品不僅回銷台灣,也劫掠台灣農產品的國際市場。
以日本市場為例,1990年台灣是日本食品及動植物產品進口的第二大國,2007年已經退居第15名,不包括加工食品、林產品和漁產品,光就農產品而言,2007年台灣僅佔日本進口市場的0.7%。
開放論者口中彷彿「流著奶與蜜」一般的中國市場,其實是更大的泡沫。例如,曾經沸沸揚揚的「水果輸中熱」,政府也投入許多經費配合拓展,但2007年生鮮冷藏水果,台灣自中國進口13.8百萬美元,出口中國僅2.0百萬美元,逆差11.8百萬美元。2008年1-9月自中國進口9.6百萬美元,出口中國1.4百萬美元,逆差8.2百萬美元。
農漁民的生活水準將被福建拉平
簽署海空運直航協議之後,中國農產品對台灣的內需市場具有致命殺傷力。台灣生產稻米、茶葉、落花生、蔬菜和水果等絕大部分農民沒有生存空間,失業率將大幅攀升。試想,每公斤新台幣32.5元的台產米、1,200元台產烏龍茶和48.6元的台產花生,如何和新台幣14.1元的福建米、423元福建烏龍茶及9.9元的福建花生競爭(
經濟學「因素價格均等法則」指出:兩個市場的往來越緊密,除了產品之外,土地和工資等因素價格都會趨於一致。未來,台灣的土地、工資和農漁民收入,將會逐漸被中國福建等拉平。
馬政府逢T必反,自廢農業武功
毒奶事件波及全球,「CHINA FREE」商標蔚為風潮,馬政府卻大開政策倒車。鑑於推動CAS(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成效不彰,CAS商標並無註明C的英文原文,易被誤解為是廉價的中國貨,過去民進黨乃大力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TAP,Taiwan/Traceabi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
CAS僅注重末端農藥殘留,TAP不僅著重農藥、戴奧辛和鎘等重金屬之安全查核及逆向追蹤,更將打造「具有可追溯產銷履歷資訊」的品牌力。馬政府「連接中國,逢T必反」,減列TAP相關預算,重拾CAS老調,自廢農業競爭力武功。
堅持品質與安全,為農業留一線生機
農業是台灣的根本,在兩岸的局勢當中不應被認為是次要的「局」。若馬總統「苦民所苦」,絕對不可相信中國對食品安全訊息通報的及時性。試想,口蹄疫、SARS、禽流感和毒奶事件難道不是中國官方帶頭隱瞞嗎?
中國是黑心商品的輸出大國,未來應該反過來利用中國想要「破冰」的心態,並以毒奶事件等為契機,將台灣定調為「生活水準已開發國家」,所有食品與農產品的進口都要符合台灣或美日標準。如此,不僅可以保障國人健康與安全,更可為農業建構一道關卡,為飽受摧殘的台灣農業保留一線生機。
近20年來,台灣的農漁技術、人材和資金大量流往中國,福建省等的農產品,隨時很容易大舉「進軍、入侵」台灣,這次江陳會海空直航協議之簽署,是為誰鋪路?道理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