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美國學者對近來台美中關係發展看法之摘要整理
國際事務部
隨著馬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的改變,美國學界對於未來台美關係、兩岸關係的發展相當重視,謹整理美國學者對台美關係發展、兩岸關係未來情勢,以及美國亞洲政策的評估與看法,以供參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學界的觀點顯示,馬政府的說法與中國的立場正逐漸影響美國的政策思維,為有所因應,建議未來應進一步強化與美國進行交流及對話,爭取美國理解本黨之立場與政策主張。
一、美國重視台灣的原因
Derek J. Mitchell於「中國崛起:挑戰與機會」(China’s Rise: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一書中提出以下論點,摘要整理如下。(Derek J. Mitchell現為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曾於1997至2001年擔任美國國防部長東亞暨亞太事務特別顧問,主管中國、蒙古、香港、台灣事務,專研東亞區域安全、美國全球戰略與東亞政策。)
(一)美國持續承諾協助維護台灣的安全,有助於維持東亞區域穩定
l 回顧美國與中國在1972年簽訂上海公報的過程,當時尼克森政府承認,不管未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如何發展,美國持續承諾協助維護台灣的安全與兩岸關係的和平解決。因為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對於東亞地區在安全上依賴美國的盟友而言,相當重要,而且美國對台的承諾也有助於維持東亞地區的穩定與安全。
l 由於台灣民主化的成就,美國的決策者認為應該讓台灣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並認為台灣有權決定自身的未來。而正是因為台灣的民主成就,讓柯林頓政府進一步闡明其對台政策,認為台海問題的解決不只是要經由和平、非脅迫的方式,而且必須為台灣人民所接受。然而,由於柯林頓政府這樣的立場較傾向於台灣,後來的布希政府在顧慮到中國的關切之後,將立場調整為,台海問題的解決應能為兩岸人民所接受。
l 許多美國人士認為,中國如何處理台灣問題,將是觀察中國如何處理爭議、以及美國與國際社會究竟應該如何與中國相處的重要指標。如果美國與其他國家因為擔心中國可能採取的反應,而在根本的利益與承諾上作出重大的讓步,則是向中國發出錯誤的訊號,讓中國以為在其他重要的議題上其他國家也會對它讓步。這樣的訊號意味,區域或甚至是全球的權力平衡發生轉變,而一些亞洲國家可能因此作出不利於美國地位的戰略選擇。
l 對於許多美國戰略家而言,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並不只是像中國人所說的,是為了維持中國的分裂、避免中國崛起,而是藉此觀察如果中國國力增強,中國是否真的會採取「和平崛起」的作法。
(二)美國對台政策的考量
l 台灣的民主化使台灣的決策變的較難捉摸,而且使得台灣社會追求獲得國際承認的呼聲日益升高,但是由於中國國力的增強,使得美國介入台海安全的成本日益提高,其他國家也較不敢公開支持台灣。
l 台灣作為一個自我治理的政治實體,卻未能得到其他主要國家的承認,也不能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令許多人感到不公平。但很不幸的,台灣的處境與公平與否無關,中國國力的持續增強,以及中國不欲台灣認得國際承認是台灣面對的現實。如果台灣與美國在制定政策時忽略此一現實,將是十分愚蠢的行為。
(三)美國對台政策應有的基調與作法
l 美國自冷戰以來在台海問題上採取的政策進行了一些演進,但美國對台灣的長期立場-藉由對話,和平、非脅迫地解決問題,對最終結局無預設想法,任一方不應片面改變現狀,任一方皆不應挑釁-對美國而言仍舊是有效的政策,因此應該繼續維持。
l 中國對台灣動武對美國而言將是最壞的情況,此時美國決策者面對的問題是,如果台灣宣布獨立,跨越了中國劃出的紅線,而美國應該採取何種程度的軍事干預行為。
l 美國對台軍售與台美軍事合作是基於台灣關係法與美國對台政策,目的是協助台灣維持一定程度的自我防衛能力,並使台灣有較佳的信心與中國互動、協商。美國對台軍售與台美軍事合作關係,可以嚇阻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使中國不要誤判台海安全情勢。
l 美軍應該準備好介入台海,雖然美國對台灣最終的定位不應預設立場,但是基於軍事需要,美國應該與台灣進行軍事上的密切合作。
l 東亞的區域穩定對美國相當重要,美國必須在台海兩岸之間維持謹慎的平衡,關鍵是美國不要讓臺海兩岸任一方有信心可以得到美國的支持,而片面改變現狀,避免兩岸發生誤判並將美國捲入衝突。
l 美國政府應該堅持台灣方面採取關於主權地位的行為之前,應該與美方協調,或者至少需事先溝通。由於如果發生誤判對台灣安全、美國區域利益以及區域穩定可能造成的高昂代價,台灣不應該認為美國會自動地接受未與其協調、溝通過的行為。即使美國鼓勵兩岸自行協調、解決問題,美國仍希望了解台灣的政策走向。由於台灣國內政治情勢的發展,美國應該擴大與台灣官方的直接接觸與互動,以避免發生誤判。
l 台灣的民主不代表美國每一次都必須支持台灣,如果台灣的行為無助於台灣的安全、發展與國民福祉,而只是基於國內政治考量,且不必要地造成美中關係更為複雜,則美國不應該支持台灣的作法。
l 美國應該拒絕中國提出的「美中共管台灣」的提議,美國應該讓中國了解,如果它希望兩岸問題有所進展,則中國應該與台灣領導人直接互動。
l 儘管美國的政策是不支持台灣正式加入需要主權國家身分的國際組織,但美國不應該反對台灣參與這些組織的活動。
(四)對兩岸關係的評估
l 兩岸關係的好消息是,馬英九5月就任之後,兩岸關係出現新的改善契機,而且兩岸都承認這一點並試圖加以掌握。目前兩岸之間的正式互動已經重新開啟。
l 台灣社會一些人希望馬英九當選之後兩岸關係可以獲得改善,台灣經濟繼續發展,台灣的國際孤立問題能獲得改善。台灣民眾的高度期望需要中國對台採取較有彈性的政策,但由於中國對於兩岸關係發展有自己的目標,因此長期而言台灣民眾的期望仍有可能受到中國方面的挑戰。
l 目前中國內部已經開始就如何因應兩岸關係的變化進行討論,思考如何面對一個試圖追求更深化兩岸交往的台灣領導者。中國有些人認為,即使馬英九主張「不統、不獨、不武」,但是他亦表示在中國民主化之前,台灣不可能與中國統一,這顯示兩岸之間仍然存在對未來目標的差異,未來仍有可能出現新的緊張或摩擦。
二、美國新任總統面對的亞洲情勢與應採取的政策
David Shambaugh與Michael Yahuda於「亞洲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Asia)一書中提出以下論點,摘要整理如下。(David Shambaugh,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曾任美國國務院情報研究局分析員與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幕僚,為東亞與中國研究專家;Michael Yahuda,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關係教授,專研亞洲區域情勢、中國研究)
美國新任總統將會面臨一個變化中的亞洲,目前美國與亞洲維持相當不錯的關係,情勢的發展對美國有利,譬如兩岸關係的改善、中日關係的改善。
l 應將美中關係視為最重要的關係,而不是美日關係;應舉行美、中、日三方高峰會;應組建美國的亞洲政策團隊,並延攬中國與東南亞的專家加入。
l 應增強與亞洲國家的互動。在國務院之中設置一個真正負責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北韓問題由另外一個助理國務卿負責。
l 美國應承認亞洲正逐漸浮現的架構,簽署東南亞和睦與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參與東協區域論壇與東北亞和平安全機制(Northeast Asia Peace and Security mechanism);更積極的與上海合作組織互動,或甚至加入成為會員。
l 應承認印度越來越重要,但是不應期待印度加入美國陣營去對付中國。
l 應承認美國的軟實力正在逐漸減弱,但不需要過度高估這個問題,也不要高估中國在亞洲的實力。